Google

2007年6月22日星期五

中国股市的泡沫危机将何去何从?


中国股市的泡沫危机将何去何从?
2007-05-21 17:48:48
中国股市当前的盛况,已令很多人想起14年前那部《股疯》电影,中国央行5月18日一系列紧缩银根、放宽人民币汇市的行动,更被认为是1996年“12道金牌镇压股市疯牛”的历史重演。中国股市真的是已经再度疯狂了吗?这种“疯狂”又还能持续多久?


随着泡沫议题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预料中国股市的走势发展将成为2007年全球金融市场的枢纽神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值得关注。


统计显示,自2005年末大盘触底以来,上证指数在2006年大涨130%,今年截至5月18日为止又较去年封关指飚升了50%。同样地,深成指 2006年涨幅也约达130%,今年迄今为止的涨幅更是高逾80%。其中,上证指数在不到半年内已涨破4000点大关,气势如虹的表现,已让那些将07年 指数目标预设为3500点的主流机构瞠目结舌。


今年以来,政府已相继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然而多头依然有恃无恐,即使上周5月18日多道金牌齐发,今天沪、深股市依然携手收涨。面对大盘涨不停 歇、ST股飙风愈演愈烈的中国股市,从今年第一季初开始,包括机构、政府官员,乃至海内外知名人士,纷纷发表关注,诸多泡沫危机的警告不绝于耳。


机构方面,高盛、渣打、瑞信等海外知名投行4-5月期间相继发表报告指出,若A股按目前速度持续上升,结局将不可收拾,政府应出台冷却措施。国内证券研究标杆--中金公司4月份两度发表“股市泡沫”论见解,提醒目前股市已经过热,泡沫风险逐渐增大。


政府方面,最受瞩目的莫过于央行行长周小川5月6日在瑞士巴塞尔参加国际清算银行(BIS)10国央行行长会议时,坦承“中国的股市泡沫令人担 忧”;此外,证监会更于5月11日发出专门通知,要求证券机构对新股民加强风险意识与教育,并针对“杭萧钢构飙涨事件”做出违法违规惩处,以宣示提升股市 秩序与监管力度的决心。


一贯行事低调的亚洲首富李嘉诚上周竟直言不讳称,内地股市市盈率达50-60倍已相当惊人,泡沫绝对存在,并表达对此颇感忧心。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亦相继大声疾呼,应重视A股泡沫风险日益严峻。


此前,市场上一度还盛存“有无泡沫”之争,5月18日央行切切实实使出组合拳,发布各项降温措施,让许多关注泡沫论的大众视为是给“泡沫争议”一 锤定音了。分析人士指出,央行加息,在于更明晰地向市场传达政府对股市的态度,正肯定地提醒市场,政府不会坐视股市过热现象的持续。


不少专家与市场人士更认为,近二周来,央行与证监会等部门联袂出台各种降温调控行动,这标志政府全面迈出了调控股市泡沫的第一步,更有甚者,将其与1996年“12道金牌镇压股市疯牛”相提并论,揣测一道道 “金牌”可能将终结当前的牛市。


1996年,上证指数自元月初探低512点后,一直不间断上涨,截至到 12月的高点1258点,涨幅高达140%。12月份各类证券报纸反复向股民警告股市已过度投机,并且证监会接二连三地处理违规券商,但股市对这些利空一 概视而不见,继续高开高走,最终迫使证监会在12月13日周五晚使出杀手锏,宣布从12月16日开始实行10%涨跌停板制度,又在12月16日发表人民日 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于是大盘连续3天跌停,最低见到864点,一波牛市就此到头。


这段“股事”被市场记录为“12道金牌镇住疯牛”。不过,在那之后虽历经近两年的盘整震荡,但中国股市在1999-2001年又产生了一轮总涨幅为114%的泡沫性牛市。


事实上,目前的“泡沫论者”多数也承认,中国股市本轮牛市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日前发表的研究报告就表示,目前A股估值尽管已反映众多利好因素,但仍非毫无节制,只是若容许资产升值预期全不受控,A股估值很快便会进入无以为继的境地。


继本次央行加息后,中国政府还会颁布更多道“金牌”吗?一系列降温措施会否达到预期效果,形成影响副作用最小化、成效最大化的调控结局?


分析人士认为,市场牛市预期会否转变,还取决于未来是否会有更强力的调控措施出台。一名颇具影响力的股市评论人指出,拉住“疯牛”需要“12道金 牌”,换言之,市场监管也需综合进行,并通过货币、外汇、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综合给股市降温。该评论人认为,从央行迄今为止采取的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等 措施来看,力度是偏弱的。


另一方面,如今的中国经济规模与阶段进程,都无法再用1996年的格局视之,除了股市泡沫危机之外,现今中国还有高外汇储备、巨额贸易顺差、各国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流动性泛滥、牵动全球商品市场需求…等等错综复杂的问题纠结难解。


因此,不少专家忧心,这回的调控难度恐较20世纪末那次的危机更艰巨。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