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2008年12月26日星期五

oil price history and analysis

历史不会完全重复他自己,但是每次都能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

Oil Price History and Analysis
(Updating)
A discussion of crude oil pri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ces and rig count and the outlook for the future of the petroleum industry.
Introduction

Crude oil prices behave much as any other commodity with wide price swings in times of shortage or oversupply. The crude oil price cycle may extend over several years responding to changes in demand as well as OPEC and non-OPEC supply.

The U.S. petroleum industry's price has been heavily regulated through production or price controls throughout much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post World War II era U.S. oil prices at the wellhead averaged $24.98 per barrel adjusted for inflation to 2007 dollars. In the absence of price controls the U.S. price would have tracked the world price averaging $27.00. Over the same post war period the median for the domestic and the adjusted world price of crude oil was $19.04 in 2007 prices. That means that only fifty percent of the time from 1947 to 2007 have oil prices exceeded $19.04 per barrel. (See note in box on right.)

Until the March 28, 2000 adoption of the $22-$28 price band for the OPEC basket of crude, oil prices only exceeded $24.00 per barrel in response to war or conflict in the Middle East. With limited spare production capacity OPEC abandoned its price band in 2005 and was powerless to stem a surge in oil prices which was reminiscent of the late 1970s.

Crude Oil Prices 1947 - May, 2008
Crude Oil Prices 1947-2007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World Price - The only very long term price series that exists is the U.S. average wellhead or first purchase price of crude. When discussing long-term price behavior this presents a problem since the U.S. imposed price controls on domestic production from late 1973 to January 1981. In order to present a consistent series and also reflec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national prices and U.S. prices we created a world oil price series tha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U.S. wellhead price adjusting the wellhead price by add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finers acquisition price of imported crude and the refiners average acquisition price of domestic crude.
The Very Long Term View

The very long term view is much the same. Since 1869 US crude oil prices adjusted for inflation have averaged $21.05 per barrel in 2006 dollars compared to $21.66 for world oil prices.

Fifty percent of the time prices U.S. and world prices were below the median oil price of $16.71 per barrel.

If long term history is a guide, those in the upstream segment of the crude oil industry should structure their business to be able to operate with a profit, below $16.71 per barrel half of the time. The very long term data and the post World War II data suggest a "normal" price far below the current price.

Crude Oil Prices 1869-2007
Crude Oil Prices 1867-2007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The results are dramatically different if only post-1970 data are used.
In that case U.S. crude oil prices average $29.06 per barrel and the more relevant world oil price averages $32.23 per barrel. The median oil price for that time period is $26.50 per barrel.

If oil prices revert to the mean this period is likely the most appropriate for today's analyst. It follows the peak in U.S. oil production eliminating the effects of the Texas Railroad Commission and is a period when the Seven Sisters were no longer able to dominate oil production and prices. It is an era of far more influence by OPEC oil producers than they had in the past. As we will see in the details below influence over oil prices is not equivalent to control.
Crude Oil Prices 1970-2007
Crude Oil Prices 1970-2007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Post World War II

Pre Embargo Period

Crude Oil prices ranged between $2.50 and $3.00 from 1948 through the end of the 1960s. The price oil rose from $2.50 in 1948 to about $3.00 in 1957. When viewed in 2006 dollars an entirely different story emerges with crude oil prices fluctuating between $17 - $18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apparent 20% price increase just kept up with inflation.

From 1958 to 1970 prices were stable at about $3.00 per barrel, but in real terms the price of crude oil declined from above $17 to below $14 per barrel. The decline in the price of crude when adjusted for inflation was amplifi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producer in 1971 and 1972 by the weakness of the US dollar.

OPEC was formed in 1960 with five founding members Iran, Iraq, Kuwait, Saudi Arabia and Venezuela. Two of the representatives at the initial meetings had studied the the Texas Railroad Commission's methods of influencing price through limitations on production. By the end of 1971 six other nations had joined the group: Qatar, Indonesia, Libya, United Arab Emirates, Algeria and Nigeria. 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through 1972 member countries experienced steady decline in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a barrel of oil.

Throughout the post war period exporting countries found increasing demand for their crude oil but a 40% decline in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a barrel of oil. In March 1971, the balance of power shifted. That month the Texas Railroad Commission set proration at 100 percent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meant that Texas producers were no longer limited in the amount of oil that they could produce. More importantly, it meant that the power to control crude oil prices shift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exas, Oklahoma and Louisiana) to OPEC. Another way to say it is that there was no more spare capacity and therefore no tool to put an upper limit on prices. A little over two years later OPEC would, through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 of war, get a glimpse at the extent of its power to influence prices.

World Events and Crude Oil Prices 1947-1973
World Events and Crude Oil Prices 1947-1973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Middle East, OPEC and Oil Prices 1947-1973
Middle East, OPEC and Oil Prices 1947-1973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Middle East Supply Interruptions

Yom Kippur War - Arab Oil Embargo

In 1972 the price of crude oil was about $3.00 per barrel and by the end of 1974 the price of oil had quadrupled to over $12.00. The Yom Kippur War started with an attack on Israel by Syria and Egypt on October 5, 1973. The United States and many countries in the western world showed support for Israel. As a result of this support several Arab exporting nations imposed an embargo on the countries supporting Israel. While Arab nations curtailed production by 5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MMBPD) about 1 MMBPD was made up by increased production in other countries. The net loss of 4 MMBPD extended through March of 1974 and represented 7 percent of the free world production.

If there was any doubt that the ability to control crude oil prices had pass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o OPEC it was removed during the Arab Oil Embargo. The extreme sensitivity of prices to supply shortages became all too apparent when prices increased 400 percent in six short months.

From 1974 to 1978 world crude oil prices were relatively flat ranging from $12.21 per barrel to $13.55 per barrel. When adjusted for inflation the price over that period of time world oil prices were in a period of moderate decline.


U.S. and World Events and Oil Prices 1973-1981
Middle East, OPEC and Crude Oil Prices 1947-1973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OPEC Oil Production 1973-2007

OPEC Production and Crude Oil Prices 1973-Present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Crises in Iran and Iraq

Events in Iran and Iraq led to another round of crude oil price increases in 1979 and 1980. The Iranian revolution resulted in the loss of 2 to 2.5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of oil production between November, 1978 and June, 1979. At one point production almost halted.

While the Iranian revolution was the proximate cause of what would be the highest prices in post-WWII history, its impact on prices would have been limited and of relatively short duration had it not been for subsequent events. Shortly after the revolution production was up to 4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Iran weakened by the revolution was invaded by Iraq in September, 1980. By November the combined production of both countries was only a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and 6.5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less than a year before. As a consequence worldwide crude oil production was 10 percent lower than in 1979.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ranian revolution and the Iraq-Iran War cause crude oil prices to more than double increasing from from $14 in 1978 to $35 per barrel in 1981.

Twenty-six years later Iran's production is only two-thirds of the level reached under the government of Reza Pahlavi, the former Shah of Iran.

Iraq's production remains about 1.5 million barrels below its peak before the Iraq-Iran War.

Iran Oil production 1973-2007

Middle East, OPEC and Crude Oil Prices 1947-1973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Iraq Oil production 1973-2007

Middle East, OPEC and Crude Oil Prices 1947-1973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US Oil Price Controls - Bad Policy?

The rapid increase in crude prices from 1973 to 1981 would have been much less were it not for United States energy policy during the post Embargo period. The US imposed price controls on domestically produced oil in an attempt to lessen the impact of the 1973-74 price increase. The obvious result of the price controls was that U.S. consumers of crude oil paid about 50 percent more for imports than domestic production and U.S producers received less than world market price. In effect, the domestic petroleum industry was subsidizing the U.s. consumer.

Did the policy achieve its goal? In the short term, the recession induced by the 1973-1974 crude oil price rise was less because U.S. consumers faced lower prices than the rest of the world. However, it had other effects as well.

In the absence of price controls U.S.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would certainly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greater. Higher petroleum prices faced by consumers would have resulted in lower rates of consumption: automobiles would have had higher miles per gallon sooner, homes and commercial buildings would have been better insulated and improvements in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would have been greater than they were during this period. As a consequence,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have been less dependent on imports in 1979-1980 and the price increase in response to Iranian and Iraqi supply interruptions would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less.

US Oil Price Controls 1973-1981
US Price Controls 1973-1981 Refiners Aquisition Cost of Crude Oil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OPEC's Failure to Control Crude Oil Prices

OPEC has seldom been effective at controlling prices. While often referred to as
a cartel, OPEC does not satisfy the definition. One of the primary requirements is a mechanism to enforce member quotas. The old joke went something like this.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PEC and the Texas Railroad Commission? OPEC doesn't have any Texas Rangers! The only enforcement mechanism that has ever existed in OPEC was Saudi spare capacity.

With enough spare capacity at times to be able to increase production sufficiently to offset the impact of lower prices on its own revenue, Saudi Arabia could enforce discipline by threatening to increase production enough to crash prices. In reality even this was not an OPEC enforcement mechanism unless OPEC's goals coincided with those of Saudi Arabia.

During the 1979-1980 period of rapidly increasing prices, Saudi Arabia's oil minister Ahmed Yamani repeatedly warned other members of OPEC that high prices would lead to a reduction in demand. His warnings fell on deaf ears.

Surging prices caused several reactions among consumers: better insulation in new homes, increased insulation in many older homes, more energy efficiency in industrial processes, and automobiles with higher efficiency. These factors along with a global recession caused a reduction in demand which led to falling crude prices. Unfortunately for OPEC only the global recession was temporary. Nobody rushed to remove insulation from their homes or to replace energy efficient plants and equipment -- much of the reaction to the oil price increase of the end of the decade was permanent and would never respond to lower prices with increased consumption of oil.

Higher prices also resulted in increased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outside of OPEC. From 1980 to 1986 non-OPEC production increased 10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OPEC was faced with lower demand and higher supply from outside the organization.

From 1982 to 1985, OPEC attempted to set production quotas low enough to stabilize prices. These attempts met with repeated failure as various members of OPEC produced beyond their quotas. During most of this period Saudi Arabia acted as the swing producer cutting its production in an attempt to stem the free fall in prices. In August of 1985, the Saudis tired of this role. They linked their oil price to the spot market for crude and by early 1986 increased production from 2 MMBPD to 5 MMBPD. Crude oil prices plummeted below $10 per barrel by mid-1986. Despite the fall in prices Saudi revenue remained about the same with higher volumes compensating for lower prices.

A December 1986 OPEC price accord set to target $18 per barrel bit it was already breaking down by January of 1987and prices remained weak.

The price of crude oil spiked in 1990 with the lower production and uncertainty associated with the Iraqi invasion of Kuwait and the ensuing Gulf War. The world and particularly the Middle East had a much harsher view of Saddam Hussein invading Arab Kuwait than they did Persian Iran. The proximity to the world's largest oil producer helped to shape the reaction.

Following what became known as the Gulf War to liberate Kuwait crude oil prices entered a period of steady decline until in 1994 inflation adjusted prices attained their lowest level since 1973.

The price cycle then turned up.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 was strong and the Asian Pacific region was booming. From 1990 to 1997 world oil consumption increased 6.2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Asian consumption accounted for all but 300,000 barrels per day of that gain and contributed to a price recovery that extended into 1997. Declining Russian production contributed to the price recovery. Between 1990 and 1996 Russian production declined over 5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World Events and Crude Oil Prices 1981-1998
World Events and Crude Oil Prices 1981-1998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U.S. Petroleum Consumption
U.S. Petroleum Consumption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Non-OPEC Production & Crude Oil Prices

Non-OPEC Production & Crude Oil Prices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OPEC Production & Crude Oil Prices

OPEC Production & Crude Oil Prices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Russian Crude Oil Production

Russian Crude Oil Production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OPEC continued to have mixed success in controlling prices. There were mistakes in timing of quota changes as well as the usual problems in maintaining production discipline among its member countries.

The price increases came to a rapid end in 1997 and 1998 when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crisis in Asia was either ignored or severely underestimated by OPEC. In December, 1997 OPEC increased its quota by 2.5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10 percent) to 27.5 MMBPD effective January 1, 1998. The rapid growth in Asian economies had come to a halt. In 1998 Asian Pacific oil consumption decline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82. The combination of lower consumption and higher OPEC production sent prices into a downward spiral. In response, OPEC cut quotas by 1.25 million b/d in April and another 1.335 million in July. Price continued down through December 1998.

Prices began to recover in early 1999 and OPEC reduced production another 1.719 million barrels in April. As usual not all of the quotas were observed but between early 1998 and the middle of 1999 OPEC production dropped by about 3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and was sufficient to move prices above $25 per barrel.

With minimal Y2K problems and growing US and world economies the price continued to rise throughout 2000 to a post 1981 high. Between April and October, 2000 three successive OPEC quota increases totaling 3.2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were not able to stem the price increases. Prices finally started down following another quota increase of 500,000 effective November 1, 2000.

World Events and Crude Oil Prices 1997-2003
World Events and Crude Oil Prices 1997-2003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OPEC Production 1990-2007
OPEC Production 1990-2005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Russian production increases dominated non-OPEC production growth from 2000 forward and was responsible for most of the non-OPEC increase since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Once again it appeared that OPEC overshot the mark. In 2001, a weakened US economy and increases in non-OPEC production put downward pressure on prices. In response OPEC once again entered into a series of reductions in member quotas cutting 3.5 million barrels by September 1, 2001. In the absence of the September 11, 2001 terrorist attack this would have been sufficient to moderate or even reverse the trend.

In the wake of the attack crude oil prices plummeted. Spot prices for the U.S. benchmark West Texas Intermediate were down 35 percent by the middle of November.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a drop in price of this magnitude would have resulted an another round of quota reductions but given the political climate OPEC delayed additional cuts until January 2002. It then reduced its quota by 1.5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and was joined by several non-OPEC producers including Russia who promised combined production cuts of an additional 462,500 barrels. This had the desired effect with oil prices moving into the $25 range by March, 2002. By mid-year the non-OPEC members were restoring their production cuts but prices continued to rise and U.S. inventories reached a 20-year low later in the year.

By year end oversupply was not a problem. Problems in Venezuela led to a strike at PDVSA causing Venezuelan production to plummet. In the wake of the strike Venezuela was never able to restore capacity to its previous level and is still about 900,000 barrels per day below its peak capacity of 3.5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OPEC increased quotas by 2.8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2003.

On March 19, 2003, just as some Venezuelan production was beginning to return, military action commenced in Iraq. Meanwhile, inventories remained low in the U.S. and other OECD countries. With an improving economy U.S. demand was increasing and Asian demand for crude oil was growing at a rapid pace.

The loss of production capacity in Iraq and Venezuela combined with increased OPEC production to meet growing international demand led to the erosion of excess oil production capacity. In mid 2002, there was over 6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of 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by mid-2003 the excess was below 2 million. During much of 2004 and 2005 the spare capacity to produce oil was under a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A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is not enough spare capacity to cover an interruption of supply from most OPEC producers.

In a world that consumes over 80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of petroleum products that added a significant risk premium to crude oil price and is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prices in excess of $40-$50 per barrel.

Other major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current level of prices include a weak dollar and the continued rapid growth in Asian economies and their petroleum consumption. The 2005 hurricanes and U.S. refinery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version from MTBE as an additive to ethanol have contributed to higher prices.


World Events and Crude Oil Prices 2001-2007
World Events and Crude Oil Prices 2001-2005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Russian Crude Oil Production

Russian Crude Oil Production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Venezuelan Oil Production

Russian Crude Oil Production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Excess Crude Oil Production Capacity

Excess Crude Oil Production Capacity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supporting a high price is the level of petroleum inventories in the U.S. and other consuming countries. Until spare capacity became an issue inventory levels provided an excellent tool for short-term price forecasts. Although not well publicized OPEC has for several years depended on a policy that amounts to world inventory management. Its primary reason for cutting back on production in November, 2006 and again in February, 2007 was concern about growing OECD inventories. Their focus is on total petroleum inventories including crude oil and petroleum products, which are a better indicator of prices that oil inventories alone.
World Events and Crude Oil Prices 2004-2007
Impact of Prices on Industry Segments

Drilling and Exploration

Boom and Bust

The Rotary Rig Count is the average number of drilling rigs actively exploring for oil and gas. Drilling an oil or gas well is a 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expectation of returns from the production and sale of crude oil or natural gas. Rig count is one of the primary measures of the health of the exploration segment of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In a very real sense it is a measure of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s confidence in its own future.

At the end of the Arab Oil Embargo in 1974 rig count was below 1500. It rose steadily with regulated crude oil prices to over 2000 in 1979. From 1978 to the beginning of 1981 domestic crude oil prices explod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the the rapid growth in world energy prices and deregulation of domestic prices. At that time high prices and forecasts of crude oil prices in excess of $100 per barrel fueled a drilling frenzy. By 1982 the number of rotary rigs running had more than doubled.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peak in drilling occurred over a year after oil prices had entered a steep decline which continued until the 1986 price collapse. The one year lag between crude prices and rig count disappeared in the 1986 price collapse. For the next few years the economy of the towns and cities in the oil patch was characterized by bankruptcy, bank failures and high unemployment.

U.S. Rotary Rig Count 1974-2005
Crude Oil and Natural Gas Drilling
U.S. Rotary Rig Count 1974-1997 Crude Oil and Natural Gas Drilling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After the Collapse

Several trends established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wake of the collapse in crude prices. The lag of over a year for drilling to respond to crude prices is now reduced to a matter of months. (Note that the graph on the right is limited to rigs involved in exploration for crude oil as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graph which also included rigs involved in gas exploration.) Like any other industry that goes through hard times the oil business emerged smarter, leaner and more conservative. Industry participants, bankers and investors were far more aware of the risk of price movements. Companies long familiar with accessing geologic,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risk added price risk to their decision criteria.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 were incorporated:

  • Increased use of 3-D seismic data reduced drilling risk.
  • Directional and horizontal drilling led to improved production in many reservoirs.
  • Financial instruments were used to limit exposure to price movements.
  • Increased use of CO2 floods and improved recovery methods to improve production in existing wells.
In spite of all of these efforts the percentage of rigs employed in drilling for crude oil decreased from over 60 percent of total rigs at the beginning of 1988 to under 15 percent until a recent resurgence.
U.S. Rotary Rig Count
Exploration for Oil
U.S. Rotary Rig Count Exploration for Oil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U.S. Rotary Rig Count
Percent Exploring for Crude Oil
U.S. Rotary Rig Count Percent Exploring for Crude Oil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Well Completions - A measure of success?

Rig count does not tell the whole story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is certainly a good measure of activity, but it is not a measure of success.

After a well is drilled it is either classified as an oil well, natural gas well or dry hole. The percentage of wells completed as oil or gas wells is frequently used as a measure of success. In fact, this percentage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success rate.

Immediately after World War II 65 percent of the wells drilled were completed as oil or gas wells. This percentage declined to about 57 percent by the end of the 1960s. It rose steadily during the 1970s to reach 70 percent at the end of that decade. This was followed by a plateau or modest decline through most of the 1980s.

Beginning in 1990 shortly after the harsh lessons of the price collapse completion rate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to 77 percent. What was the reason for the dramatic increase? For that matter, what was the cause of the steady drop in the 1950s and 1960s or the reversal in the 1970s?

Since the percentage completion rates are much lower for the more risky exploratory wells, a shift in emphasis away from development would result in lower overall completion rates. This, however, was not the case. An examination of completion rates for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ory wells shows the same general pattern. The decline was price related as we will explain later.

Some would argue that the periods of decline were a result of the fact that every year there is less oil to find. If the industry does not develop better technology and expertise every year, oil and gas completion rates should decline. However, this does will not explain the periods of increase.

The increases of the seventies were more related to price than technology. When a well is drilled, the fact that oil or gas is found does not mean that the well will be completed as a producing well. The determining factor is economics. If the well can produce enough oil or gas to cover the additional cost of completion and the ongoing production costs it will be put into production. Otherwise, its a dry hole even if crude oil or natural gas is foun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if real prices are increasing we can expect a higher percentage of successful wells. Conversely if prices are declining the opposite is true.

The increases of the 1990s, however, cannot be explained by higher prices. These increases are the result of improved technology and the shift to a higher percentage of natural gas drilling activity. The increased use of and improvements to 3-D seismic data and analysis combined with horizontal and and directional drilling improve prospects for successful completions. The fact that natural gas is easier to see in the seismic data adds to that success rate.

Most dramatic is the improvement in the the percentage exploratory wells completed. In the 1990s completion rates for exploratory wells have soared from 25 to 45 percent.

Oil and Gas Well Completion Rates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Oil and Gas Well Completion Rates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Oil and Gas Well Completion Rates
Development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U.S. Oil and Gas Well Completion Rates
Exploration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Workover Rigs - Maintenance

Workover rig count is a measure of the industry's investment in the maintenance of oil and gas wells. The Baker-Hughes workover rig count includes rigs involved in pulling production tubing, sucker rods and pumps from a well that is 1,500 feet or more in depth.

Workover rig count is another measure of the health of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A disproportionate percentage of workovers are associated with oil wells. Workover rigs are used to pull tubing for repair or replacement of rods, pumps and tubular goods which are subject to wear and corrosion.

A low level of workover activity is particularly worrisome because it is indicative of deferred maintenance. The situation is similar to the aging apartment building that no longer justifies major renovations and is milked as long as it produces a positive cash flow. When operators are in a weak cash position workovers are delayed as long as possible. Workover activity impacts manufacturers of tubing, rods and pumps. Service companies coating pipe and other tubular goods are heavily affected.

U.S. Workover Rigs and Crude Oil Prices
Click on graph for larger view

2008年12月16日星期二

currency swap

货币互换概述

  利率互换与货币互换在互换交易中占主要地位。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是指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同时也进行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简单来说,利率互换是相同货币债务间的调换,而货币互换则是不同货币债务间的调换。货币互换双方互换的是货币,它们之间各自的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改变。初次互换的汇率以协定的即期汇率计算。

  货币互换的目的在于降低筹资成本及防止汇率变动风险造成的损失。

  货币互换的条件与利率互换一样,包括存在品质加码差异与相反的筹资意愿,此外,还包括对汇率风险的防范。

货币互换优点

  ①可降低筹资成本

  ②满足双方意愿

  ③避免汇率风险,这是因为互换通过远期合同,使汇率固定下来。这个互换的缺点与利率互换一样,也存在违约或不履行合同的风险,如果是这样,另一方必然因利率、汇率变动而遭受损失

  这里须注意的是,货币互换与利率互换可以分别进行,同时也可结合同时进行。但操作原理与上述单个互换一样。

  互换交易形式除上述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两大形式外,还有其他许多形式,这里介绍3种。

  (1)平行贷款(parallel loan)。

  (2)背对背贷款(back-to-back loan)。

  (3)中长期期汇预约(medium and long-term foreign exchange contract)

货币互换的交易机制

  使用货币互换涉及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识别现存的现金流量。互换交易的宗旨是转换风险,因此首要的是准确界定已存在的风险。

  第二步是匹配现有头寸。只有明了现有头寸地位,才可能进行第二步来匹配现有头寸。基本上所有保值者都遵循相同的原则,即保值创造与现有头寸相同但方向相反的风险,这就是互换交易中所发生的。现有头寸被另一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头寸相抵消。因而通过配对或保值消除了现有风险。

  互换交易的第三步是创造所需的现金流量。保值者要想通过互换交易转换风险,在互换的前两步中先抵消后创造就可以达到目的。与现有头寸配对并创造所需的现金流量是互换交易本身,识别现有头寸不属于互换交易,而是保值过程的一部分。

货币互换交易价格的报价

  货币互换报价的一般做法是:在期初本金交换时,通常使用即期汇率,而在期末交换本金时,则使用远期汇率。远期汇率是根据利率平价理论,计算出两种货币的利差,用升水贴水表示,与即期汇率相加减,得出远期汇率。目前流行的另一种货币互换报价方式是:本金互换采用即期汇率,而不采用远期汇率。货币互换的利息交换则参考交叉货币利率互换报价。

货币互换功能

  (1)套利。通过货币互换得到直接投资不能得到的所需级别、收益率的资产,或是得到比直接融资的成本较低的资金。

  (2)资产、负债管理。与利率互换不同,货币互换主要是对资产和负债的币种进行搭配。

  (3)对货币暴露保值。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许多经济活动开始向全世界扩展。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开始以多种货币计价,货币互换可用来使与这些货币相关的汇率风险最小化,对现存资产或负债的汇率风险保值,锁定收益或成本。

  (4)规避外币管制。现有许多国家实行外汇管制,使从这些国家汇回或向这些国家公司内部贷款的成本很高甚至是不可能的。通过互比互换可解决此问题。

货币互换的定价

  与利率互换不同,货币互换交换本金,货币互换可以看成是不同币种债券的组合,然后再加上一个外汇市场交易。

货币互换实例

  第一份互换合约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那以后,互换市场有了飞速发展。这次著名的互换交易发生在世界银行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间,它由所罗门兄弟公司于1981年8月安排成交。

  1981 年,由于美元瑞士法郎(SF)、联邦德国马克(DM)急剧升值,货币之间出现了一定的汇兑差额,所罗门兄弟公司利用外汇市场中的汇差以及世界银行与 IBM公司的不同需求,通过协商达成互换协议。这是一项在固定利率条件下进行的货币互换,而且在交易开始时没有本金的交换。

  世界银行将它的 2.9亿美元金额的固定利率债务与IBM公司已有的瑞士法郎和德国马克的债务互换。互换双方的主要目的是,世界银行希望筹集固定利率的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低利率资金,但世界银行无法通过直接发行债 券来筹集,而世界银行具有AAA级的信誉,能够从市场上筹措到最优惠的美元借款利率,世界银行希望通过筹集美元资金换取IBM公司的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债 务;IBM公司需要筹集一笔美元资金,由于数额较大,集中于任何一个资本市场都不妥,于是采用多种货币筹资的方法,他们运用本身的优势筹集了德国马克和瑞 士法郎,然后通过互换,与世界银行环的优惠利率的美元。

2008年12月14日星期日

道指还能再低些吗?我希望如此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于1997年时在致伯克希尔·哈撒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股东的报告中对这种逆市而动的乐观情绪做出了如下的经典表述:

先提个小问题:如果并非肉牛养殖户的你计划此生都以牛肉汉堡为主餐,你是希望肉价上涨,还是下跌呢?同样,如果并非任职于汽车厂商的你不时就要购买新车,你是希望车价上涨,还是下跌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明摆着的。

现 在想想这个终极问题吧:如果你预计自己在未来五年中只是做个买股票的人,你是希望股市走高还是走低呢?许多投资者都答不对这个问题。即便计划着在未来许多 年中只是买不卖,他们仍会因为股票涨而高兴、因为股价跌而沮丧。事实上,他们乐开了花只是因为他们买给自己的“汉堡包”很快就要涨价了──这样的反应完全 说不通。只有那些打算很快将股票脱手的人才应该对股票上涨而高兴。股票买家应该更喜欢看到股价下跌才对。








周早些时候,一位在华尔街工作的朋友对我妻子说:我可不像Jason(笔者)那么乐观……但我喜欢他的专栏。第二天,我在走廊里偶遇同事纽马克(Newmark, Mean Street栏目的专栏作家)时,他开玩笑地把我称为“华尔街最后一位看涨人士”。

各 位,我要澄清的一点是,我可不是什么乐天派或看涨人士,至少不是多数投资者用这个词时指的那个意思。就算股市再跌个20%左右也不会让我感到一点点吃惊。 不过,我想说的是,对于那些还在工作、暂无退休打算的人来说,应该把股市暴跌、而且可能进一步走低看做好消息,而不是什么坏事。既然我们当中大多数人还有 很多年的时间用来存钱、投资,股票跳楼甩卖持续的时间更长、价格压得更低才符合我们的最大利益。随着高风险资产不断跌价,此时我们能以足够低的价格买进, 就能将风险基本挡在门外。

Getty Images
雨中曲
如果金融市场的历史以及投资心理学对我们尚有启示的话,那就是当前的个人感情和未来的投资回报是反向关联的。今天的苦痛、恐慌会为未来的财富打下基础,而感觉大好时千万要离股市远一些。

由 此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感受到的风险和真实的风险就像是地球的两极。你什么时候以为投资房产最安全?一定是房产价格创下历史新高时。当道指高居14000 点时你觉得高枕无忧,而当距离8000点只一步之遥时你会觉得彷佛陷入了万丈深渊。这就是人们对风险的认知:价格上涨时就觉得没风险,价格走低时就觉得岌 岌可危。

你的危机感真真切切,好像每一个细胞都能感受得到。当你看到投在股市里的每1美元都贬值成60美分时,那种心疼彷佛在尖声告诫你说再没有比现在更危险的时候了。

但是,你对真正风险的感知能力实在太糟糕了。道指在14000点时远比8000点危险。持股的风险随着股价的走低而不断消散。股价肯定会较当前水平进一步下挫,更大的可能性是它们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从回此前高位。

然而在我看来,起码截至目前这些因素都足以另我感到欣喜。我不是盲目的乐观派,我只是预见到了未来会发生什么。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于1997年时在致伯克希尔·哈撒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股东的报告中对这种逆市而动的乐观情绪做出了如下的经典表述:


我们对市场波动作何感想

先提个小问题:如果并非肉牛养殖户的你计划此生都以牛肉汉堡为主餐,你是希望肉价上涨,还是下跌呢?同样,如果并非任职于汽车厂商的你不时就要购买新车,你是希望车价上涨,还是下跌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明摆着的。

现 在想想这个终极问题吧:如果你预计自己在未来五年中只是做个买股票的人,你是希望股市走高还是走低呢?许多投资者都答不对这个问题。即便计划着在未来许多 年中只是买不卖,他们仍会因为股票涨而高兴、因为股价跌而沮丧。事实上,他们乐开了花只是因为他们买给自己的“汉堡包”很快就要涨价了──这样的反应完全 说不通。只有那些打算很快将股票脱手的人才应该对股票上涨而高兴。股票买家应该更喜欢看到股价下跌才对。



所以,如果要说我是个乐观主义者的话,也并不因为我预见到股票很快就要涨了,而是因为我看到它们正在我们眼前一跌再跌。
http://chinese.wsj.com/gb/20081124/iiv142311.asp?source=UpFeature

2008年12月13日星期六

helpful infor. link.

us stock market infro. chart etc.
http://tal.marketgauge.com/dvMGPro/charts/charts.asp?chart=PERATI

美国公债-TIPS


U.S. 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即为美国国库抗通膨债券,英文简称TIPS。

有三种到期天数,分别是5年、10年及20年。五年到期的抗通膨债券在每年的四月和十月拍卖,10年到期的在每年一、四、七及十月拍卖,20年期抗通膨债券则在每年一月及七月拍卖。

抗通膨债券有一特别性质。它的本金(Principal)会随通货膨胀或紧缩作调整。

美 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则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或紧缩幅度的标准。美国财政部会根据消费者物价指数算出每一期发行的抗通膨债券在每天对应的通膨调整指数 (Inflation index ratio)。将债券的本金(Principal)乘以某天的通膨调整指数(Inflation index ratio)即得该日期该债券的通膨调整本金(Inflation-adjusted ratio)。

通货膨胀或紧缩对抗通膨债券有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是债券支付的利息。抗通膨债券每六个月支息一次。支息利率固定。持有人收到的利息等于通膨调整本金乘以票面利率再除以二。所以通货膨胀时,领取到的利息增加。通货紧缩时,通膨调整本金变小,领取到的利息变少。

第二个影响是债券到期时支付的本金。债券到期时支付的本金金额为通膨调整本金和原票面本金取其大者。所以当持有期间总体来说是通货膨障的话,持有人将会收到通膨调整本金。当债券持有期间是通货紧缩的话,持有人会收到票面本金,而不是缩水的通膨调整本金。

抗通膨债券最低面额为USD1000,以USD1000为增加单位。

目前所有抗通膨债券皆无实体凭证。购得国库票据的投资人和机构不会收到实体的债券。债券的持有以电子商务方式进行。

抗 通膨债券以拍卖方式发售。在拍卖中投标有两种方式,非竞争性投标与竞争性投标(noncompetitive bid and competitive bid)。在竞争性投标中,投资人和机构提出他希望持有该抗通膨债券可以得到的到期殖利率。假如投资人希望持有该债券的到期殖利率高于债券的票面利率时, 等于是希望以低于债券的票面价值的价格购入债券。假如投资人希望该债券的到期殖利率小于票面利率,等同于将以高出票面价值来购入债券。

举例来说。在2006年7月17号发行的十年期美国国库抗通膨债券,其票面利率是2.500%。最后拍卖决定的到期殖利率是2.550%。在这样高于票面利率的到期殖利率下,投资人可以用99.593元买进票面价值100元的债券,是折价买进。

美国公债-T note


U.S. Treasury Note即为美国国库票据,英文简称T-note,为美国政府发行的中长期债券。到期天数从一年到十年。目前定期进行拍卖的美国国库票据的到期天数有2、3、5、10年四种。

2年到期的美国国库票据每月拍卖一次,3年到期的美国国库票据每季进行一次拍卖,分别在2、5、8、11月。5年到期的美国国库票据每月拍卖一次。10年到期的美国国库票据一年拍卖八次,分别在2、3、5、6、8、9、11及12月。

美国国库票据每六个月配发一次利息给持有人。到期时,支付最后一期利息与票面价格的加总给持有人。

美国国库票据最低面额为USD1000,以USD1000为增加单位。

目前所有的国库票据皆无实体凭证。购得国库票据的投资人和机构不会收到实体的债券。债券的持有以电子商务方式进行。

美国国库票据在发行时,会设定一个接近当时的市场殖利率的数值作为票面利率,然后进行拍卖。如此可让最后拍卖定价不会与票面价值有太大的差距。

在 国库票据拍卖中投标有两种方式,非竞争性投标与竞争性投标(noncompetitive bid and competitive bid)。在竞争性投标中,投资人和机构提出他希望持有该国库票据时可以得到的到期殖利率。假如投资人希望持有该债券的到期殖利率高于债券的票面利率时, 等于是希望以低于债券的票面价值的价格购入债券。假如投资人希望该债券的到期殖利率小于票面利率,等同于将以高出票面价值来购入债券。

举例来说。在2006年5月15号发行的十年期美国国库票据,其票面利率是5.125%。最后拍卖决定的债券到期殖利率5.140%。在这样高于票面利率的到期殖利率下,投资人可以用99.384元买进票面价值100元的债券,等于是折价买进。

美国公债-T bill

美国公债-T bill

U.S. Treasury bill中文叫作美国国库券,英文简称T-bill,为美国政府发行的短天期债券。到期天数从几天到26周不等。因为到期天数小于一年,在分类上其实应该属于货币市场工具( Money market tool),不是真正的债券。

一般来说,到期天数分别为4周,13周及26周的美国国库券是最常见的。(在各种金融网站或刊物上4周,13周及26周国库券,又可能被称作28天,91天及182天国库券或是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到期国库券,其实指的是一样的东西。)

4周,13周及26周到期的国库券,每周拍卖一次。通常13和 26周到期的国库券会在星期一拍卖,4周到期的国库券则在星期二拍卖。

另有一种数天即到期的Cash management bill,没有固定拍卖时程。

国库券以票面价值折价出售。譬如,投资人以998元买进票面价值1000元的国库券,到期时会收到票面价值1000元。票面价值与购买价间的差异,就是这段持有期间的利息收入。持有期间,没有定期的利息收入(no coupon payment)。

国库券最低面额为USD1000,以USD1000为增加单位。

目 前所有的国库券皆无实体凭证,即购得国库券的投资人不会收到实体的债券。债券的持有以电子商务方式进行,购得国库券的投资人或机构,其资料会被登录,到期 时,等同票面价值的钱汇入国库券持有人的账户。若国库券持有人于次级市场出售国库券,新的持有人资料会取代原先的持有人。

投资人或机构可 以在国库券拍卖投标。投标方式有两种,非竞争性投标与竞争性投标(noncompetitive bid and competitive bid)。非竞争性投标者同意接受最后得标价格。可以确保投资者买到想要买的数量,但价格可能高也可能低。竞争性投标中,投资者提出他想要购入的价格。通 常以每USD100的票面价值,投资者愿意出价多少来表示。譬如投资者A出价98,代表每100元票面价值的国库券,他愿意出98元来买。所以票面价值 10,000的国库券,他愿意付9,800元。另外投标者B出价98.5,代表每100元票面价值,他愿意出98.5元来买。出价高者,代表他所收到的利 息收益较低,也就是美国政府可以付出较少的利息借到这些钱。

竞争性投标者在拍卖定案后,不一定会买到国库券,即使买到的话,得到的数量也可能比他想购入的数量少。一般个人投资者无法直接下竞争性标,必需透过银行或交易商下标。

在一次国库券拍卖中,单一投资者的非竞争性投标,最多可以买到500万美金的国库券,竞争性投标最多可以买到该次拍卖总额的35%。

债券报价(Quoted Prices of Bonds)


下表是从2006 八月一号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摘录下来的美国中长期公债报价的部分报表。


我们来看看这些债券现在在市场上卖多少钱。

第一栏Rate,表示该债券的票面利率。譬如, 3 1/4表示票面利率是3.25%。

第二栏表示债券的到期日,Aug 07代表在2007年八月到期。后面有一个小n,表该债券为Treasury note。若是TIPS会用小i表示。

Bid代表券商愿意以多少价格买入100元的债券票面价值。要注意的是冒号后的数字代表的是32分之多少。所以98:05表示是98又5/32等于98.15625。券商愿意用98.15625的价格买入 100元的债券。

Asked 表示投资人可以用多少价格从券商买入100元票面价值的债券。98:06代表98又6/32等于是98.1875。所以投资人可以用9818.75元从券 商那里买到面值10,000的债券。这个32分之多少的方法看起来相当不直接,还要自己按计算器算一下。大家一定会觉得为什么不直接把小数点写出来就好 了。其实,这也是种约定熟成,延续旧例而已。其实不是那么实用。

Chg是change的缩写,指的是bid change。代表券商买入价格的变化。一样表示32分之多少。+1表示今天券商买入价比前一营业日高出1/32等于0.03125。

Asked yiled,表示投资人以asked价格买入该债券,那么他会得到的殖利率是多少。

我们可以看到上面表中三个距今约一年到期的债券殖利率约在5.07- 5.08。第一个债券折价出售,原因很明显,因为它支付的利率3.25%低于现在发行的一年期公债利率。第二个债券则是溢价出售,原因则是它支付的利率6.125%,高于现在发行的一年期公债利率。

美国国库券(T bill)的报价和国库票据及长期债券的报价方式略有不同。下表是从2006 八月14号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摘录下来的美国国库券报价的部分报表。



我们选最后一列为例子。这张国库券会在2006年九月14日到期(Maturity)。所以距到期日还有30天(Days to Maturity)。它和中长期债券报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买入和卖出的报价是用bank discount的方式。

以券商的买入价(Bid)5.01来说,要将5.01乘以30/360(因为还有30天到期),得0.4175。所以券商愿意以100-0.4175=99.5825元,买入每100美元的票面价值。

用 同样的方式算ask,也就是券商的卖出价,可得 99.583,投资人可以用99.583元买入每100美元的票面价值。Chg代表bid change,就是券商买入价格比起前一营业日的变化。Ask yield,代表投资人以这样的价格买进这张国库券后,所能得到的殖利率。

债券定价

债券的价格怎么算呢?基本道理其实不难。(先假设不要考量风险)

债券的价格就是它未来所有现金收入的现值的加总。

举个例子来看。
现在有一张八年前发行的美国公债,票面价值1000,票面利率3%,每半年配息一次,十年到期。所以是距今两年后到期。(为了让例子简单一点,我们假设现在距下次配息刚好是半年。)那么,这张债券现值多少呢?

假设现在发行的两年期公债,都有5%的票面利率。所以例子中的这张债券,在市场上也至少要有5%的殖利率,否则对债券的买方将不具吸引力。所以就定殖利率为5%来算这张债券的价格。

先把未来的收入列出

票面利率3%,每半年配息一次,所以每次配15元。最后一次配息,连本金一同归还。

再来以5%为贴现率算出未来收入的现值(Present value)。

现值加总为962.38

所以这张债券现值962.38元。比原本票金额1000还要低。合理。因为票面利率低于现在的利率水准。

那假如今天你要买债券前,两年期公债殖利率又上升了。这下来到5.5%。那我们用这个值来算这张债券的现值。

现值加总为952.26

所以在5.5%的殖利率下,债券现值是952.26,比刚才5%利率的962.38低。这就看到了。为什么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会下跌。

债券其实很有趣。看起来很单纯,其实内里大有学问。有兴趣的朋友,其实早就看出这是一种等比级数的加总,可以导出公式。也可以算算相同条件的债券,但票面利率换高一点,4%,它和票面利率3%的债券,那一个对升息有比较大的价格变动呢?

债券的殖利率

债券的殖利率 (Bond Yield)

有注意债券基金或债市的朋友,对殖利率一词一定不陌生。此文描述债券的各种殖利率。

一. 名目殖利率 (Nominal Yield)
名目殖利率就是债券的票面利率。比方说,某张债券的票面利率是5%,那么它的名目殖利率就是5%。

二. 当期收益率 (Current Yield)
当期收益率的计算考虑了债券的市价(market price)。算式是:当期收益率等于每年配息除以债券市价。比方说,一张面值1000的债券,票面利率5%,现在市价980。每年配息50,所以当期收益率为50/980等于5.10%。当债券市价低于票面价值时,其当期收益率会高于债券的名目殖利率。

三. 到期殖利率 (Yield to Maturity)
债券的到期殖利率,就是债券持有到期的内部报酬率。这个数值可以用Excel很快的算出。举个例子。假设某债券,票面金额1000,现在市价950,票面利率5%,三年后到期,请计算该债券的到期殖利率。



PS.以半年配息一次来计算

将收支-950,25,25……1025依序输入Excel的储存格内,然后计算IRR得3.44%。不过这是半年的,要将数值乘以2,得到期殖利率为6.88%。

以到期殖利率来评估债券的收益还是有些限制,以后再深入些的文章,或许可以谈到。

四. 赎回收益率 (Yield to Call)
某些债券在发行时,附带有提前赎回条款,让债券发行人,可以在利率下降时,提前赎回债券,用更低的利率来重新借贷。而债券持有到被提前赎回时的内部报酬率,就是赎回收益率。

五. 实现收益率 (Realized Yield)
实现收益率衡量投资人在债券未到期前,以某价格将债券卖出,所得到的投资报酬率。比如说,某投资人现在买入某张债券。他看好未来殖利率将逐年下降,使债券价格上升,所以他预计要两年后卖出这张债券。假设这张债券面额1000,买入价950,票面利率5%,预计两年后卖1100。

这项投资的收支如下:

计算可得实现收益率为11.31%。这里可以看到,实现收益率和未来的债券价值有关,可是未来的债券价格要怎么估算呢? 这值得另写一篇文章来描述了。不过,未来的事谁都无法预测,债券未来价值的估算要准确,有赖于未来殖利率的正确预测,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或更正确一点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2008年12月12日星期五

全年无休大追踪: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始末(081212)

全年无休大追踪: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始末(081212)
【北京时间 2008年12月12日 14:35】



2007年

日期


事件

2007年2月13日


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18亿美元坏账拨备

美最大次级房贷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减少放贷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发布盈利预警

2007年3月13日


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濒临破产
美股大跌,道指跌2%、标普跌2.04%、纳指跌2.15%

2007年4月4日


裁减半数员工后,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4月24日


美国3月份成屋销量下降8.4%

2007年6月22日


美股高位回调,道指跌1.37%、标普跌1.29%、纳指跌1.07%

2007年7月10日


标普降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全球金融市场大震荡

2007年7月19日


贝尔斯登旗下对冲基金濒临瓦解

2007年8月1日


麦格理银行声明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投资者面临25%的损失

2007年8月3日


贝尔斯登称,美国信贷市场呈现20年来最差状态
欧美股市全线暴跌

2007年8月5日


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总裁沃伦-斯佩克特辞职

2007年8月6日


房地产投资信讬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8月9日


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卷入美国次级债,全球大部分国家股市下跌

金属原油期货和现货黄金价格大幅跳水

2007年8月10日


美次级债危机蔓延,欧洲央行出手干预

2007年8月11日


世界各地央行48小时内注资超3262亿美元救市
美联储一天三次向银行注资380亿美元以稳定股市

2007年8月14日


沃尔玛和家得宝等数十家公司公布因次级债危机蒙受巨大损失
美股很快应声大跌至数月来的低点

2007年8月14日


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过720亿美元救市
亚太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

各经济体或推迟加息

2007年8月16日


全美最大商业抵押贷款公司股价暴跌,面临破产
美次级债危机恶化,亚太股市遭遇911以来最严重下跌

2007年8月17日


美联储降低窗口贴现利率50个基点至5.75%

2007年8月20日


日本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1万亿日元
欧洲央行拟加大救市力度

2007年8月21日


日本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8000亿日元
澳联储向金融系统注入35.7亿澳元

2007年8月22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37.5亿美元
欧洲央行追加400亿欧元再融资操作

2007年8月23日


英央行向商业银行贷出3.14亿英镑应对危机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70亿美元

2007年8月28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95亿美元

2007年8月29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52.5亿美元

2007年8月30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100亿美元

2007年8月31日


伯南克表示美联储将努力避免信贷危机损害经济发展
布什承诺政府将采取一揽子计划挽救次级房贷危机

2007年9月1日


英国银行遭遇现金饥渴

2007年9月4日


国际清算银行与标普对次级债危机严重程度产生分歧

2007年9月18日


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4.75%

2007年9月21日


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风波导致央行行长金恩和财政大臣达林站上了辩护席

2007年9月25日


IMF指出美国次贷风暴影响深远,但该机构同时认为各国政府不应过度监管

2007年10月8日


欧盟召开为期两天的财长会议,主要讨论美国经济减速和美元贬值问题

2007年10月12日


美国财政部本着解决次贷危机的宗旨,开始广开言路 改善监管结构

2007年10月13日


美国财政部帮助各大金融机构成立一支价值1000亿美元的基金(超级基金),用以购买陷入困境的抵押证券。

2007年10月23日


美国破产协会公布9月申请破产的消费者人数同比增加了23%,接近6.9万人

2007年10月24日


受次贷危机影响,全球顶级券商美林公布07年第三季度亏损79亿美元,此前的一天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证券也宣布当季亏损6.2亿美元。

2007年10月30日


欧洲资产规模最大的瑞士银行宣布,因次贷相关资产亏损,第三季度出现近5年首次季度亏损达到8.3亿瑞郎。

2007年11月9日


历时近两个月后,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三大行达成一致,同意拿出至少750亿美元帮助市场走出次贷危机。

2007年11月26日


美国银行开始带领花旗、摩根大通为超级基金筹资800亿美元

2007年11月28日


美国楼市指标全面恶化

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声称10月成屋销售连续第八个月下滑,年率为497万户,房屋库存增加1.9% 至445万户。

第三季标普/希勒全美房价指数季率下跌1.7%,为该指数21年历史上的最大单季跌幅

2007年12月4日


投资巨头巴菲特开始购入21亿美元得克萨斯公用事业公司TXU发行的垃圾债券

2007年12月6日


美国抵押银行家协会公布,第三季止赎率攀升0.78%

2007年12月7日


美国总统布什决定在未来五年冻结部分抵押贷款利率

2007年12月12日


美国、加拿大、欧洲、英国和瑞士五大央行宣布联手救市,包括短期标售、互换外汇等

2007年12月14日


为避免贱价甩卖,花旗集团将SIV并入帐内资产

2007年12月17日


欧洲央行保证以固定利率向欧元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

2007年12月18日


美联储提交针对次贷风暴的一揽子改革措施

欧洲央行宣布额外向欧元区银行体系提供5000亿美元左右的两周贷款

2007年12月19日


美联储定期招标工具向市场注入28天期200亿美元资金

2007年12月21日


超级基金经理人BlackRock宣布不需要再成立超级基金

2007年12月24日


华尔街投行美林宣布了三个出售协议,以缓解资金困局

2007年12月28日


华尔街投行高盛预测花旗、摩根大通和美林可能再冲减340亿美元次贷有价证券





2008年

日期


事件

2008年1月4日


美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消费者信贷违约现象加剧,逾期还款率升至2001年以来最高

2008年1月16日


评级公司穆迪预测SIV债券持有者损失了47%资产

2008年1月17日


次贷亏损严重,标普评级公司开始对债券保险商实施新的评估方法

布什政府有意放松对房地美和房利美的监管

美国去年12月新屋开工数量下降14.2%,年率为100.6万户,为16年最低

2008年1月21日


英国财政部要求有意收购诺森罗克银行的私营企业在2月4日前提交详细提案

2008年1月22日


美联储紧急降息75个基点

2008年1月24日


美国纽约保险监管层力图为债券保险商提供15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

2008年1月30日


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

2008年2月1日


美国1月非农就业人数减少1.8万,为超过4年来首次减少

2008年2月9日


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声明指出,次贷危机影响加大

2008年2月12日


美国六大抵押贷款银行为防范止赎的发生,宣布“救生索”计划

巴菲特愿意为800亿美元美国市政债券提供再保险

2008年2月14日


美国第四大债券保险商FGIC宣布愿意分拆业务

2008年2月18日


英国决定将诺森罗克银行收归国有

2008年2月19日


美联储推出一项预防高风险抵押贷款新规定的提案,也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所采取的最全面的补救措施。

2008年2月20日


德国宣布州立银行陷入次贷危机

2008年2月21日


英国议会批准国有化诺森罗克银行

2008年2月28日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声称即使通胀加速也要降息

2008年3月5日


美国2月ADP就业人数减2万多,美元兑欧元刷新历史新低

2008年3月7日


美联储宣布两项新的增加流动性措施,一是定期招标工具,二是决定开始一系列定期回购交易。

2008年3月11日


美联储再次联合其它四大央行宣布继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缓解全球货币市场压力

2008年3月13日


美国财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监管官员将提议对银行资本实行更严格的监管

美国官方首次预测经济衰退。

2008年3月14日


美国投行贝尔斯登向摩根大通和纽约联储寻求紧急融资,市场对美国银行业健康程度的担忧加深。

2008年3月17日


美联储意外宣布调低窗口贴现率25个基点,到3.25%

摩根大通同意以2.4亿美元左右收购贝尔斯登

2008年3月19日


美联储宣布降息75个基点,并暗示将继续降息

2008年3月20日


英国央行会见五大投行高级管理人员,首次表态将为国内银行提供更多资金援助

2008年3月24日


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委员会允许美国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系统增持超过1000亿美元房地美和房利美发行的MBS

2008年3月27日


欧洲货币市场流动性再度告急,英国央行和瑞士央行联袂注资

美联储透过定期证券借贷工具向一级交易商提供了750亿美元公债

英国首相布朗和法国总统萨科齐举行会晤,讨论如何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和敦促国际主要金融机构改革。

2008年3月31日


美国财长保尔森将向国会提交一项改革议案,加强混业监管

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朗同意加强合作,应对金融市场动荡

2008年4月8日


IMF称全球次贷亏损一万亿美元

2008年4月9日


国际金融协会代表全球银行业巨头首次公开承认在此次信贷危机中负有责任

2008年4月10日


高盛再次宣布裁员,瑞银集团预测华尔街企业可能不得不裁减最多达35%的员工

美国参议院通过价值超过41亿美元的一揽子房屋市场拯救计划

高盛CEO称此次信贷危机可能已接近尾声

2008年4月11日


日本瑞穗金融集团预估瑞穗证券2007会计年度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交易损失达4000亿日元(折合39亿美元)。

2008年4月12-13日


七国集团(G7)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召开为期两天的会议,表达了对当前金融市场震荡的担心之情,并要求加强金融监管。

2008年4月14日


德意志银行计划向私人股本公司最多出售200亿美元的杠杆相关债务

美国第四大银行Wachovia Corp声称受信贷危机影响,一季度净损失3.5亿美元,并将通过公开发售普通股与优先股筹资70亿美元。

美国民主党建议推出第二项经济刺激计划,着重帮助失业人群

英国保守党提议允许银行以抵押支持证券调换公债

2008年4月15日


英国3月RICS房价指数跌至30年最低-78.5,低于-67.5的预期值

摩根大通分析师指出,此次全球信贷危机,很可能会在未来10年时间里继续影响市场

新加坡投资局有意参与瑞银150亿瑞郎的融资计划。

花旗集团副总裁William Rhodes声称,美国经济正接近风暴中心,可能正处于衰退中

OECD预测全球次贷损失3500-4200亿美元。

RealtyTrac Inc.报告美国3月房屋止赎率上升57%

英国银行业敦促政府干预市场,防止较小金融机构倒闭,确保新贷款来源

2008年4月16日


布朗出访美国,为信贷危机等问题寻求国际解决

美国3月新屋开工数量急剧下降11.9%,降至17年最低水平

美联储褐皮书指出各个地区的贷款标准,贷款需求下降

摩根大通季度报告好于预期,宣称次级贷将结束,并计划筹集60亿美元资本金

2008年4月17日


美林公司第一季净亏损达19.6亿美元,亏损大于预期,且为连续第三季亏损。该公司第一季度资产减记总额超过了65亿美元,并将再裁员3000人,预期未来数月的形势将“更加艰难”。

2008年4月18日


花旗集团宣布,在冲减逾130亿美元损失后,一季度净亏损51.1亿美元,合每股损失1.02美元。

东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预计,截至3月31日的一财年内,该集团在次级贷上的相关损失为950亿日元(折合9.21亿美元)。

上周LIBOR跳升了20个基点,表明美联储本月将推出除降息25个基点以外更多的举措

2008年4月20日


美林首席执行官塞恩声称不赞成信贷危机最困难时期已经结束的观点

2008年4月21日


银行大型贷款商的资产负债表受到信贷紧缩的严重影响,为了应对这种不断增大的压力,苏格兰皇家银行将计划筹资120亿英镑(约合240亿美元)

英国央行宣布,将动用500亿英镑的政府债券,调换商业银行持有的抵押资产,以帮助银行业复苏。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面对信贷紧缩带来的困境,美国银行正计划出售所持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来筹集资金,以强化其资产负债表。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银行仍不愿借贷,因此市场调整尚未结束

2008年4月22日


美联储理事克罗兹纳指出,借贷修改案可能将解决抵押市场的部分问题

日本前内阁府高级官员渡边博史指出,亚洲各国政府应在2010年之前设立1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防止重蹈类似10年前地区金融危机的覆辙。

耶鲁大学著名经济学家Robert Shiller警告,此次美国房价可能将比"大萧条"时期的下滑程度更加严重,政府应该采取拯救行动,以防止数百万人失去住房。

美国3月成屋销售月率下降2.0%,为493万户

瑞士央行向市场投放60亿美元

欧洲央行向银行出借150亿美元为期28天的美元资金

2008年4月23日


经济展望集团总经理伯纳德·鲍默指出美国经济问题严重,不大可能获得V型复苏

英国3月房屋贷款许可数量从2月的43,147件减少至35,417件,创纪录低点。英国房市前景不容乐观。

德国Duesseldorfer银行将由德国银行协会接管

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批准全国的地方政府收购已行使止赎权的住房

2008年4月24日


3个月欧元Libor周四再次上升,创4个月新高,显示货币市场持续紧缩。

瑞信第一季资产减值53亿瑞郎,财务状况因此转盈为亏,净亏损达到21.5亿瑞郎。

加拿大央行通过特别购买与附卖回协议向市场注资4.95亿加元。

纽约联储宣布,根据扩大范围后的定期证券借贷工具进行的国债拍卖需求疲软,总共接到594.6亿美元的申购,低于招标金额750亿美元。

美国财政部表示,将在下周一开始执行特殊退税政策,时间比财政部先前预期提早了5天。

美国商业银行本周增加了在美联储贴现窗口的借款规模,而投资银行减少了对该融资工具的使用,信贷紧缩的重点已经从券商转移至存款机构。

英国诺森罗克继宣布国有化后有可能决定裁员2000人

2008年4月25日


市场关于美联储降息周期将结束的预期增加,美元指数反弹至1个月来新高。

美国3月份新屋销售进一步下滑,创199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4月份消费者信心创1982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

2008年4月28日


著名投资人巴菲特声称,美国经济正在衰退中,并且程度将比大多数人所预期的更加严重。

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报告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美国房屋空置年率刷新2.9%的历史高点。

2008年4月29日


英国3月购房抵押贷款许可数量跌至该数据开始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德意志银行宣布五年来首次出现净亏损

2008年4月30日


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并去掉了“经济增长仍然面临风险”的措词。

美国一季度GDP增长0.6%,但瑞士信贷认为主要依靠库存增加取得,对今后发展不利。

英国HBOS增发40亿英镑股权,用以提高资本金规模,抵御不断恶化的市场环境。

2008年5月1日


英国央行在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次贷亏损可能只有一千七百亿美元;各大银行同意在特别流动性计划中保留最低资产额。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认为市场即将度过信贷紧缩局面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美国的学生贷款市场问题已不仅限于流动性问题

美国众议院批准总值三千亿美元的房屋市场援助计划

美国财长保尔森认为信贷危机已经过半

2008年5月2日


美国4月非农就业人数仅仅减少2万,失业率降至5.0%,结果好于预期

IMF主席卡恩担心美国4月就业报告的好局面昙花一现,认为今年经济不会复苏

美联储将TAF规模从500亿美元扩大到750亿美元,同时扩大与欧洲央行和瑞士央行货币互换的额度。

白宫表示,美国经济迄今为止并未出现衰退信号。

英国Halifax 4月房价连续三个月下滑,月率跌1.3%,年率跌3.7%。



2008年5月3日


摩根大通认为,美国金融危机不会很快结束

2008年5月4日


美国FHFB指出,仅靠降息和减税不能解决次贷问题,美国政府必须积极行动起来

2008年5月5日


IMF前任主席拉托指出,信贷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美元近期的反弹是正常的

美国 4月ISM非制造业指数为52.0,预期中值49.1,也处于去年12月来最高水平

美联储通过隔夜回购操作向市场注入110亿美元临时储备金。

伯克希尔哈撒维投资公司总裁巴菲特认为,美联储未来没有必要进一步降息

美联储调查显示,由于担心日益黯淡的经济前景,美国银行业继续收紧企业和消费者放贷的标准和条件。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指出,现在判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崩溃引发的信贷危机已经结束,还为时过早。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预计美国房市将进一步恶化并危害整体经济

2008年5月6日


美国财政部向贷款机构施压,欲加快解决抵押贷款问题。

华尔街三大巨头——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雷曼兄弟均计划在近期精简员工人数。

美联储提供了总额750亿美元的28天TAF。

房利美宣布今年第一季度损失21.9亿美元,每股亏损2.57美元,预计明年损失将继续恶化。

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呼吁实施第二轮经济刺激方案

欧洲资产最大银行瑞士银行证实,受巨额资产冲减拖累,第一季度出现115.4亿瑞郎(109.9亿美元)亏损。该行同时宣布,在明年年中之前裁员5500人。

2008年5月7日


美国前财长斯诺指出,美国正接近降息周期末端,但经济还将继续放缓。

美国财长保尔森表示,美国金融市场正自信贷紧缩中逐渐恢复,信贷危机最糟糕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但市场问题完全解决还需数月。

美联储霍恩暗示利率已接近需调整的目标水平

美联储官员克罗兹纳表示,美联储非常重视房屋市场。

美国3月NAR成屋签约销售指数下跌1.0%,为83.0,与预期持平。

美国众议院将针对民主党提出的房市拯救计划展开辩论,该计划支持政府最终买入至多150亿美元的止赎房屋,并向大约50万户面临止赎的业主提供帮助;但白宫威胁将否决该计划。

金融大鳄索罗斯表示,全球金融危机最危急的时刻已过,不过美国经济才刚刚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

2008年5月8日


美国财长保尔森预计美国经济今年晚些时候将加速,退税支票能立刻助其走出困境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表示,信贷危机最糟糕的阶段已经过去,但是房价的下跌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欧洲两大央行均宣布维持利率,以对抗通胀。

美国5月3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减少1.8万,至36.5万人,结果好于预期。

美国3月批发库存月率意外下降0.1%

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法案,建立规模为30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保险基金,并向房屋所有者再提供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资助。

2008年5月9日


花旗集团计划在未来两至三年剥离超过4000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

全球资产排名最大的保险业者--美国国际集团连续第二季亏损,拖累股价重挫7%,并且表示计划增资125亿美元。

英国1季度抵押品赎回案件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7%

欧洲央行表示,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欧元区银行提高信贷标准,企业和家庭向银行借钱正变得愈发困难。

2008年5月12日


美国政府对众议院房市救助新计划提出条件,要求不动用纳税人资金。

尽管全球市场动荡,汇丰控股有限公司第一季度整体利润仍较上年同期出现增长。

摩根大通集团首席执行官戴蒙指出,即使市场危机结束,也不意味着美国不会陷入经济衰退。

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声称,美联储目前的货币政策立场平衡了经济疲软和通胀压力的风险。

亚特兰大联储主席洛克哈特表示,过去几个月出现的严重金融市场问题还未完全解决,而美国经济已经明显放缓。

英国央行报告4月信贷状况继续收紧

2008年5月13日


英国央行表示,将在6月份与7月份继续开展3个月期资金拍卖操作,但将缩小拍卖规模,至50亿英镑。

欧洲央行表示,以4.00%的固定利率,通过一天期吸收流动性的操作从市场回笼资金235亿欧元资金。

英国最大抵押借贷机构全英建筑互助协会表示,将调低固定抵押贷款利率至少0.3个百分点。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声称,美联储紧急注入流动性的做法已经帮助减轻金融市场的压力,但市场还未完全恢复正常。

美国旧金山联储主席耶伦表示,非常担忧美国的金融危机,也仍然忧虑房价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

英国住房部长弗林特称,英国房价今年的年率跌幅可能达5-10%,政府目前无法预计具体的严重程度。

2008年5月14日


前纽约联储主席、现任美林公司副主席的William McDonough表示,鉴于美联储采取的种种救市措施已开始发挥效果,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应当已经度过了最糟糕的时期。

美林公司经济学家David Rosenberg表示,美国经济正处于衰退之中,政府本季度晚些时候将实施的退税计划预计只能暂时阻止消费者支出的下滑。

英国首相宣布了一项3亿英镑的房市援救计划

美国经济增长放慢缓解了由食品和能源价格飙升导致的通胀:4月CPI上升0.2%,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升0.1%。经济学家原先预计CPI和核心CPI均上升0.2%。

加拿大皇家银行表示,将于5月末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将包含税前约8.55亿加元(折合8.64亿美元)的资产冲减。

2008年5月15日


瑞穗银行:四季度次级贷损失3000亿日元,2007/08财年次级贷相关损失6450亿日元

瑞士央行理事乔丹指出,一些领域由全球信贷危机引起的信贷紧缩压力正在缓解,但完全恢复还言之过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卡恩指出,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最坏时期已经过去;新兴经济体也未能免受危机的影响。

美国住房建筑商协会5月房价指数为19,预期为20,房屋建筑商的信心5月份有所下滑

美国参议院的主要成员已经在一项广泛的援助计划上达成一致,在该计划中房利美和房地美将支持一项政府抵押保险基金。

渣打香港亚洲区总经济师关家明表示,次按最坏的时刻仍未过去。

2008年5月16日


美国5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降至59.5,低于预期。

美国4月新屋开工意外增长,创下2年来最大增幅,季调后为103.2万户,较上月增长8.2%。

BBA一位发言人指出,正在与包括美联储在内的主要国家央行讨论Libor的设定程序。

2008年5月17日


欧元区以外的一些银行,利用欧洲央行接受的抵押品范围更广这一特点,对一些评级较低的资产进行组合。该问题目前已引起了欧洲央行的注意。

2008年5月19日


LIBOR可靠性备受质疑,券商计划推出纽约利率基准。

“末日博士”:信贷紧缩远未结束 即将冲击零售业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国将面临新一轮信贷紧缩

RICS表示,英国2008年房价可能下跌约5%,房屋交易量可能同比下降40%

英国Rightmove 5月房价指数年增2.2%,至历史高点

穆迪:美国3月商业地产价格跌幅至少创2000年以来之最

投资大亨巴菲特:美国信贷危机的影响还远未结束

美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两党资深议员就房市援助方案达成一致

2008年5月20日


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通过一项立法,将创建一个新的政府支持抵押贷款救援计划

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银行正准备大举融资,以收购一家英国或是美国的竞争对手。

德累斯顿银行:信贷危机进入第二阶段,最严重时期未过。

雷曼兄弟指出,美国等国家的房市衰退超出了预期。

2008年5月21日


投资大师索罗斯表示,英国经济将无法避免衰退

英国抵押贷款协会表示,抵押贷款持续紧缩,对住宅市场需求和活动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预计今年英国房价下跌7%左右。

2008年5月22日


英国全国建筑商协会:预计英国2008年房价跌幅在10%以内

英国央行周四表示,在每周再回购操作中以5.0%的利率向银行系统投放139.5亿英镑的资金,这笔资金将于5月29日到期。

美联储理事克罗兹纳表示,正在持续的房屋市场将"逐步"从危机中复苏

美国联邦房地产企业监管办公室表示,美国房价第一季度加速下跌,较去年底时的跌幅达到创纪录的1.7%。

2008年5月23日


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指出,宽松的货币环境可能是引发次级贷危机的根源

3个月美元、英镑和欧元libor均有上升

高盛表示,迄今为止,纽约市的劳动力市场迄今表现良好,信贷危机引发的第一波裁员主要集中在美国其他地区。

美国4月成屋销售连续第二个月下降,同时房屋库存大幅上升、房价显著下跌

2008年5月26日


纽约联储主席盖纳表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付全球金融危机,监管机构将必须寻找在现有基础上各方共同努力的办法。

英国5月Hometrack房价指数年降1.9%,为05年11月来最大年降幅

穆迪表示,目前美国房产市场低迷期正在经历“结束的开始”,这个过程将很漫长,很痛苦。

美国投资大亨巴菲特指出,次级贷危机的爆发归因于那些冒着风险进行抵押借贷的银行

2008年5月27日


英国银行家协会数据显示,因为信贷紧缩继续打压房屋市场活动,房屋抵押贷款批准数量仍然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39.4%。

美国4月营建许可季调后向上修正为98.2万户,较上月增长5.4%。

美国一季度S&P/Case-Shiller房价指数较上一季度下跌6.7%,去年同期下跌14%,创20年来纪录的最大年跌幅。

美国4月新屋销售为52.6万户,好于预期的52.0万户

美联储4月30日贴现会议纪要显示,担心房市萎缩的程度可能比预期更严重、持续的时间也较预期更长。

2008年5月28日


高盛集团预测,美国房产市场离底部已经不远

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表示,5月23日当周季调后抵押贷款申请活动指数下降4.6%,至4月25日当周来的最低水平593.3。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斯特恩表示,自美国次贷危机于去年夏季引发持续数月的市场动荡以来,金融市场中的许多领域已经出现改善迹象

2008年5月29日


英国Nationwide 5月房价骤降2.5%,同比下挫4.4%。

次贷导致日本金融系统遭受重创 累计损失1.7万亿日元

美国联邦储备保险公司:市场动荡最糟糕时期已经过去,但依然处于信贷紧缩初级阶段

贝尔斯登公司股东接受收购协议,同意将公司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

2008年5月30日


日本4月新屋开工年率下降8.7%,强于下降11.9%的预期值。

因为对信贷环境的忧虑有所缓解,纽约市5月企业活动四个月中首次扩大。

美联储副主席科恩:有理由将美联储新创造的拍卖工具永久化

2008年6月2日


英国大型抵押贷款机构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计划从股东手中再次募集2.5亿英镑,并声称融资成本依然处于高位,同时抵押贷款市场继续恶化。

市场对信贷危机的担忧加深,3个月英镑Libor上升。

美国4月营建支出下降0.4%,预期下降0.6%。

标准普尔表示,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雷曼兄弟可能需要减记更多资产。

2008年6月3日


一些分析师预估雷曼兄弟可能将公布1994年以来首个亏损季报,该投行因此可能需要筹集30-40亿美元资金。

澳大利亚4月总营建许可月率提升7.8%,实现5个月来首次提升。

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协会PMI 5月份下滑至 43.9, 为连续第三个月下跌,且下滑速度为十几年来最快。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房价企稳前,经济仍面临下行风险。

2008年6月4日


日本4月营建订单年率下降8.4%,前值为上升6.4%

日本4月新屋开工年率下降8.7%,预期下降11.9%

OECD表示,金融市场动荡的最糟糕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但其对经济活动造成的冲击将持续。

2008年6月5日


英国5月Halifax房价指数月率下降2.4%,预期下降1%。

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声称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支持房产市场

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多希望国会能在7月4日独立日假期之前通过房屋市场拯救方案。

美国第一季进入止赎程序的贷款比率达到创纪录的0.99%,去年同期为0.58%。

美国通货监理局主管John Dugan表示,信贷市场的部分领域正显示出改善的迹象,但大型美国银行仍面临信贷产品恶化的状况。

2008年6月6日


银行业集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表示,2007年年初以来,全球银行业信贷损失已达3870亿美元,其中欧洲银行业损失2000亿美元,美国银行业损失了1660亿美元。

瑞士央行理事乔丹声称金融市场已经改善,但信贷危机并未完全消失。

3个月欧元Libor大幅上升近10个基点,创下7年多来单日最大涨幅。

2008年6月9日


巴克莱资本认为,失业率暴增将给抵押贷款损失带来显著风险。

雷曼兄弟预期季度亏损28亿并宣布筹资60亿美元

美国4月NAR成屋签约销售月率上升6.3%,成屋签约销售指数升至88.2,为去年10月以来最高。

2008年6月10日


伯南克:房产市场恶化趋于平缓帮助抵消经济逆流

英国5月RICS房价指数升至负92.9,暗示房市情绪有所改善。

3个月美元Libor创下去年8月9日爆发全球次级债危机以来的单日最大升幅,达到2.78625%。

2008年6月11日


加拿大4月新屋价格指数月率持平,预期升0.4%。

美国6月6日当周抵押贷款申请指数连续第三个星期上升,季调后上升10.9%。

OECD指出,加拿大政府应该允许银行并购。

摩根大通分析师称,到2010年美国房价可能下跌30%之多。

2008年6月12日


有报道称,雷曼兄弟财务长与运营长均离职。

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韦伯表示,尚不能判定市场动荡结束。

2008年6月13日


美国财长保尔森指出,银行业仍在改善流动性和资本状况。

IMF主席卡恩表示,美联储、欧洲央行在市场紊乱中扮演了良好的角色。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声称,信贷危机的最坏阶段已经过去,或者快要过去。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Martin Feldstein表示,房市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最大风险,房价还需要再下跌15%。

2008年6月14日


金融稳定性论坛德拉基指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脆弱。

2008年6月16日


英国央行报告声称,全球货币市场状况仍有一些紧张。

亚欧会议声明指出,经济风险来自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信贷紧缩和通胀。

美国6月NAHB房价指数降至18的记录低点

2008年6月17日


德意志银行认为,欧洲货币市场在信贷危机结束前,可能不会恢复正常。

澳大利亚第一季度房屋开工季调后季率下降3.3%

高盛将敲定价值70亿美元的SIV重组计划

美国5月新屋开工季调后年率降3.3%,至97.5万户;4月数据大幅下修至100.8万户

2008年6月18日


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表示,美国上周住房抵押贷款申请活动指数进一步下降。这也是在过去五周的时间内,该指数连续第四次下降。

欧元区4月营建产出连续第二个月下降,下降0.8%,年率下降2.4%

摩根士丹利公布,因当前持续的信贷紧缩导致投资银行业务放缓并加重了交易亏损,第二财季获利大幅下滑。

2008年6月19日


瑞士央行行长罗斯指出,银行尚未紧缩信贷,信贷需求平稳

贝尔斯登两名前对冲基金经理预计将面临导致所管理基金破产的指控

英国抵押贷款商协会数据显示, 5月抵押贷款为255亿英镑,比上月下降2%,比去年同期下降达19%。

融资能力受损,穆迪"剥夺"了Ambac金融集团和MBIA公司所属保险机构的三A评级

2008年6月20日


保尔森对冲基金创始人约翰·保尔森表示,全球因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可能达到13000亿美元,这一数字远远超过IMF预测的9450亿美元。

华尔街分析师表示,房价下跌幅度大于预期,信贷成本上升将加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损失。

2008年6月22日


花旗集团计划裁减旗下投资银行部门约6,500名员工,许多高级管理人员将离职

2008年6月23日


售房者考虑到信贷危机等因素,英国6月Rightmove房价指数首度出现2002年8月以来月率下滑的情况,降幅为1.2%。

有消息预计高盛集团2008年全年,最多裁减投资银行部负责合并与收购咨询以及公司融资业务的员工数量10%。

美银证券预测美林和瑞银二季度分别减值35亿和70亿美元

房产市场疲软,英国5月房屋交易数量比上月下降13%

2008年6月24日


英国5月BBA抵押贷款许可2.7968万件,为纪录最低水平

高盛表示,经济前景恶化加上银行损失,信贷紧缩局面继续延伸,美国垃圾债券违约增速可能高于预期。

美国4月S&P/CS房价指数月率下降1.4%,预期下降2.0%

2008年6月25日


美国6月20日当周MBA抵押贷款申请活动指数下降9.3%,至6年半来最低461.3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表示,自去年8月以来,信贷危机一直令证券业动荡不安,并有可能持续至明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葛利亚表示,由于银行和监管机构都未能有效防范信贷危机,全球金融市场正面临一场信心危机。

2008年6月26日


美国5月NAR成屋销售499万户,预期为493万户

高盛分析师William Tanona花旗集团第二季进一步减记90亿美元资产并需额外筹资,并预计花旗第二季每股亏损0.75美元,此前预估为每股亏损0.25美元。

英国央行官员塔克认为,信贷紧缩对经济构成下行风险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指出,所有银行都需要募集资本应对风险

美联储批准美国大部分银行选择采用新风险资本框架

美国银行表示,在其完成收购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商Countrywide Financial后,未来两年预计裁减约7500个职位。

2008年6月27日


高盛分析师William Tanona承认,今年上半年商业趋势转向的观点过于乐观

美联储3月中旬紧急会议的记录显示,美联储在推出一项旨在保护债券交易商免受信贷问题冲击的借贷工具时,对自身面临的信贷风险也感到担忧。

2008年6月30日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信贷危机中,某些"最安全"债券也遭受打击

英国央行表示,5月抵押贷款许可数量较前月减少28%,至4.2万件,低于预计的5.1万件。

2008年7月1日


英国6月Nationwide房价指数连续第八个月下跌,年率跌幅为6.3%,较去年峰值下滑超过7%。

澳洲联储表示,信贷增长已明显放缓

瑞士联邦银行委员会透露,将在10月之前对瑞银和瑞信实行更严厉的资本规则

瑞士银行表示,董事会四名拥有丰富的银行从业经验的高级成员将在10月2日的一次特别股东大会上正式离职。

2008年7月2日


摩根士丹利预测,信贷危机的影响可能延续至2009年

英国政府表示,将拨款2.7亿英镑建造更多的廉租房与共享产权住宅

2008年7月3日


英国央行调查显示,二季度家庭担保贷款违约率和亏损升幅均超预期

保尔森表示,要鼓励银行披露损失

美联储数据显示,7月2日当周,金融机构平均每日通过贴现窗口获得的信贷总额为167.8亿美元,低于之前一周的208.7亿美元。

2008年7月4日


受次贷危机打击严重,瑞银集团中报或出现赤字

摩根大通计划在其欧洲投行业务部门最多裁减10%的员工

高盛集团表示,受信贷条件恶化影响,为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目前水平,欧洲银行业可能需要筹资600亿- 900亿欧元。

穆迪宣布,将英国抵押贷款机构机构Bradford & Bingley的债信评级下调四档

2008年7月5日


瑞银证券分析师表示,如果总体经济陷入衰退,本已境况不佳的美国房市的前景将更加黯淡。

2008年7月7日


日本央行季度性地区经济报告指出,房产市场投资正温和恢复

瑞士报纸SonntagsZeitung表示,金融企业在全球次贷危机的损失可能高达1万6千亿美元。

雷曼兄弟预计,拟议会计条例可能迫使房利美和房地美再筹集多达750亿美元资金

2008年7月8日


英国5月CLG房价指数月率下降0.3%,年率上升3.7%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可能延长一级经纪商信贷工具期限到今年之后

美国联邦住宅管理局表示,将放宽其抵押再贷款计划,帮助更多未能履行合约,及遇到失业等困难的贷款人。

美国5月份NAR成屋签约销售指数月率下降4.7%,降幅高于预期

2008年7月9日


欧盟阿尔穆尼亚表示,信贷危机开始冲击实体经济

美国7月4日当周MBA抵押贷款申请活动指数上升7.5%,至513.4

惠誉将美林及其分支机构的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纳入负面评级观察名单。

2008年7月10日


澳洲联储主席史蒂文斯:摆脱信贷危机尚需一段时间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市场仍在继续动荡,可能需要对投行监管予以立法

2008年7月11日


IMF主席卡恩表示,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已过去,但危机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依然存在

如果房地美和房利美情况恶化,美国政府可能考虑予以接管

美国第二大独立抵押贷款银行IndyMac倒闭,成为次贷危机下牺牲的第五家金融机构

2008年7月13日


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联手推出了拯救美国抵押贷款业两大巨头——房地美和房利美的计划,其中包含了向这两家公司直接提供贷款和买入其股份在内的一系列措施。

2008年7月14日


英国央行官员巴克认为,英国房价可能大幅下挫

美联储理事会一致通过了一项旨在更好保护消费者不受具有欺骗性抵押贷款行为危害的最终规定。

索罗斯称当前金融危机是其一生中碰到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2008年7月15日


德国ZEW声称,金融危机尚未结束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声称,因为房市疲软、信贷趋紧等威胁经济,美联储的首要任务是恢复金融市场稳定。

美国会同意迅速采取行动支持房利美和房地美,但计划修改财政部的提议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表示,正在进行40多项次贷调查

2008年7月16日


美国7月11日MBA抵押贷款申请活动指数上升1.7%,至522.2

瑞银集团计划回购35亿美元拍卖利率优先股以安抚客户

2008年7月17日


纽约市建筑法规调整,美国6月新屋开工意外增加0.9%

摩根大通、可口可乐和联合技术三大道指成分股二季度财报好于预期

2008年7月18日


由于房屋需求继续遭受信贷危机的影响,经济前景令人担忧,6月英国抵押贷款总额降至2年多来最低水平。

受累于信贷市场恶化和经济滑坡导致的资产减记和信贷损失,花旗集团第二季亏损25亿美元,但每股亏损小于市场预期。

美国房产抵押巨头房地美计划通过发行价值最多达100亿美元的新股,来筹集资本

2008年7月21日


英国7月Rightmove平均房屋要价指数年降2.0%,为至少6年来首次年率下降

美国银行第二季度盈利34.1亿美元,合每股盈利0.72美元,高于每股盈利0.48美元的预期值。

2008年7月22日


德国IKB银行周二发表声明称,该行第一季度可能进一步冲减资产5亿欧元

美联银行二季度实际亏损88.6亿美元,先前预估为亏损26至28亿美元

美国财长保尔森指出,房地美和房利美的稳定对经济复苏起着关键作用

2008年7月23日


英国银行家协会数据显示,英国6月抵押贷款许可再创新低,仅21,118件,比去年同期减少66.9%。

纽约州首席检察官库莫(Andrew Cuomo)准备以证券欺诈起诉瑞银集团,诉讼最早可能在本周提出。

因为30年期抵押贷款利率打击了购房和再融资需求,7月18日当周MBA抵押贷款申请活动指数季调后下挫6.2%,至489.6。

美联储褐皮书显示,全美多数地区住宅房产市场下滑或表现疲软

美国众议院通过针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房市救助计划,将提交参议院讨论

2008年7月24日


债券天王格罗斯认为,在美国此次房产市场泡沫破灭中,将造成将近1万亿美元的损失。

瑞银分析师Glenn Schorr和Mike Carrier表示,雷曼兄弟或将出售大量资产,其中可能包括其投行管理部门Neuberger Berger。

2008年7月25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位分析师发布研究报告称,美国房价螺旋式下行趋势还将延续下去,今年第一季房价被高估8%至20%

美国财政部金融局关闭内华达第一国民银行和加州第一传统银行

雷曼兄弟表示,历时一年的信贷危机或将在10月触底,但后续影响可能会持续数年

美国6月新屋销售月率下降0.6%,降幅小于预期

美国房产数据公司RealtyTrac Inc.数据显示,第二季度房屋止赎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一倍

2008年7月26日


美国参议院审议通过了一项房市救助议案,准予向房屋抵押融资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提供紧急融资,并建立一个拥有3000亿美元资本的基金向数以万计的受困屋主提供帮助

2008年7月28日


英国Hometrack 7月房价指数年率降幅创纪录之最,达到4.4%。

澳洲第三大银行--澳新银行发布获利预警,声称受全球信贷危机影响,下半年将计提逾10亿美元坏帐拨备。

2008年7月29日


英国6月央行抵押贷款增加31亿英镑,预期为增加38.50亿英镑。

美国5月S&P/CS房价指数月率下降0.9%,预期下降1.0%。

2008年7月30日


因资产减记,德国邮政银行二季度盈利下滑21%。

美国7月25日当周MBA抵押贷款申请活动指数下降14.1%,至420.8,为5月以来最大降幅。

美联储将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使用期限延长至1月30日。

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房市拯救法案,使之成为法律

2008年7月31日


美国去年第四季度房产投资下降27.0%,为自1981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英国全国建筑协会表示,7月房屋价格月率下跌1.7%,年率降幅达到至少自1996年以来最快。

日本6月营建订单年降11.7%,前值为下降25.2%。

澳洲房产市场贷款违约率正明显上升,房价创5年来低点,贷款成本升至10年高点。

2008年8月1日


雷曼兄弟首席执行官Dick Fuld打算采取和美林相似的措施,出售价值数百亿美元的抵押证券,以减少杠杆

美国6月总体营建支出月率下降0.4%,季调后折合成年率为1.082万亿美元,市场此前预期为月率下降0.3%

2008年8月3日


美林发表研究报告,声称信贷危机尚处于早期阶段

2008年8月4日


澳大利亚2季度全国房价指数季率下降0.3%,1季度上涨1.1%

因为信贷相关的资产减记增加,比利时金融服务企业富通集团二季度盈利下滑49%

汇丰控股上半年税前利润减少28%,至102亿美元,符合分析师预估。美国不良房贷和资产减值抵消了该公司亚洲业务的强劲增长。

2008年8月5日


英国诺森罗克银行上半年对英国央行的债务减至175亿英镑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指出,政府将出手拯救更多金融机构

英国金融服务局表示,今年一季度,英国抵押贷款止赎年率攀升40%

2008年8月6日


经济和通胀风险不相上下,美联储维持利率在2.0%

法国巴黎银行第二季度净利润15.1亿欧元,上年同期为22.8亿欧元

美国财政部聘请摩根士丹利为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援助方案,提供市场分析和财务咨询服务。

房地美二季度连续第四个季度亏损,总计8.21亿美元

因抵押贷款利率从近12个月高点下滑,上周美国抵押贷款申请需求自前一周的近八年低点攀升至432.6。

2008年8月7日


英国最大抵押贷款商HBOS Plc银行表示, 7月房屋价格连续第6个月下降,为两年来最低水平,进一步表明房产市场正在急速降温。

美国6月NAR成屋签约销售指数月率上升5.3%,预期下降1.0%

2008年8月8日


房利美第二季每股亏损2.54美元,不及每股亏损0.97美元的预期

英国今年第一季度房屋收回数量同比猛增50%,创1999年以来之最

日本7月银行贷款年率上升1.8%,前值为上升1.8%

受减记59亿英镑的风险资产影响,苏格兰皇家银行上半年税前亏损6.91亿英镑,创下英国历史上最高的企业亏损之一。

2008年8月9日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应创建清算公司,处置金融业风险资产

2008年8月10日


英国抵押贷款利率2月份以来首次下降,降至6.36%

2008年8月11日


英国抵押贷款利率2月份以来首次下降,降至6.36%

2008年8月12日


英国6月DCLG房价指数上升0.6%,5月上升3.0%

英国至7月三个月RICS房价指数为-83.9,前值为-88.0

摩根大通表示,信贷和抵押市场动荡,本季度将减记15亿美元资产

2008年8月13日


因为房贷利率上升,美国上周抵押贷款申请活动指数小幅下降,至425.9

2008年8月14日


美国第二季度NAR单屋房价中值年率下降7.6%

美国7月银行收回的抵押房产数量激增184%

2008年8月18日


抵押贷款减少导致伦敦房产价格跌势恶化,英国8月Rightmove平均房屋要价指数年率下降4.8%。

瑞银认为,英国房屋市场疲软态势加剧

因借贷收紧、大量房屋提早止赎拖累房市,美国8月NAHB房价指数持稳于16,为记录低点。

2008年8月19日


国际货币基金会(IMF)前首席经济学家罗戈夫(Kenneth Rogoff)表示,全球金融危机最糟糕的一幕尚未出现,而随着美国经济进一步恶化,未来数月将有一家大型美国银行倒闭。

摩根大通预计雷曼兄弟第三季度,将冲销约40亿美元资产

美国7月新屋开工年率修正后为108.4万户,为1991年3月来最低

高盛大幅下调包括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花旗集团、美林和摩根大通等多家美国大投行的财报预测及目标价。

2008年8月20日


因再融资贷款需求大幅萎缩,美国上周抵押贷款申请活动指数降至419.3的2000年12月以来最低。

2008年8月21日


美国银行认为,美国房产市场可能于年底时初现曙光

雷曼兄弟将摩根士丹利08年全年每股盈利预期由4.77美元调低至4.26美元

雷曼兄弟与韩国产业银行和中国中信证券举行了谈判,意图出售其50%的股份,但未能成功。

2008年8月22日


巴菲特预计,未来18-24个月美国房产市场将依旧比较艰难

韩国产业银行发言人表示,正在研究一些并购方案,其中包括收购雷曼兄弟

美国哥伦比亚银行和信托公司倒闭,并成为今年第九宗银行破产案例

2008年8月25日


丹麦央行和该国金融企业集团决定收购罗斯基勒银行

美国NAR7月成屋销售较6月修正值485万户增加3.1%,折合成年率为500万户,略好于预期。

2008年8月26日


英国BBA 7月购房抵押贷款许可数年率下降65%,接近上个月创下的历史低点

美国联邦住屋企业督察局表示,第二季度房价季率下降1.4%,降幅不及第一季度的1.7%

美国7月新屋销售季调后月率增长2.4%,折合成年率为51.5万户,数字不及预期;7月新屋房价中值下降6.3%,至23.07万美元。

美国二季度S&P/CS房价指数比去年同期下降15.4%,高于一季度14.2%的降幅

2008年8月27日


美林认为,美国财政部考虑为“”两房进行资本结构改组为时过早

因为利率下降,美国8月22日当周MBA抵押贷款申请3周来首次上升,升幅为0.5%

摩根士丹利调低高盛盈利预测,将后者第三财季每股盈利预期从3美元下调至1.65美元

房利首席执行官将重新任命三名高层人员。

2008年8月28日


英国8月Nationwide房价指数月率下降1.9%,年率下降10.5%,年率降幅为1991年纪录同期来最大水平。

雷曼兄弟计划裁员1,500名员工

2008年8月29日


Integrity Bancshares成为年内第十家倒闭的美国银行

日本7月新屋开工年率大增19.0%,为13个月来首次提升

2008年9月1日


英国8月Hometrack房价连续第11个月下滑,年率下滑5.3%,年跌幅为自2001年调查展开以来最大。

英国7月抵押贷款许可从6月修正后的35,000份降至33,000份,为该数据自1993年4月设立以来的最低水平。

2008年9月2日


英国财政部宣布,将对房价低于17.5万的购房交易免除印花税,免税期限为1年

美国7月营建支出月率下降0.6%,为2月份以来最大月率降幅

2008年9月3日


美联储褐皮书称,抵押贷款和消费者贷款的需求下降

因房屋贷款利率自近期高位回落,美国截至8月29日当周MBA 抵押贷款申请活动上周上升7.5%,至7月中旬以来最高水平453.1。

通用汽车计划裁减次贷业务部门5,000名员工

2008年9月4日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将严格贷款规则,防止银行业滥用“特权”

英国抵押贷款商协会呼吁央行延展特别流动性计划

英国8月HBOS房价指数年率下降12.7%,为25年来最大降幅

2008年 9月 5日


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协会称,因为受创最重的各州形势在继续恶化,第二季度房屋止赎继续攀升。

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国会应颁布法案,赋予财政部细化和限制救援对象的权力。

2008年 9月 7日


美国财长保尔森宣布,将向美国抵押贷款巨头—房地美和房利美,提供资金援助, 并由联邦住房金融局接管“两房”。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投资长格罗斯表示,美国财政部收购房利美和房地美应该能够缓解房价下滑压力,并提振美国经济。

2008年9月8日


英国8月RICS房价指数升至-81.0,稍好于-84.5的预期值

雷曼兄弟已启动一项大规模的管理层重组计划,此举将导致一些高管离任

巴克莱资本认为,美国政府接管“两房”有利于信贷市场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欢迎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并表示此举意义重大

2008年 9月 9日


市场日益担忧雷曼兄弟不能筹集足够资本来应对全球信贷危机的冲击,导致该投行股价重挫45%。

美国7月NAR成屋签约销售指数月率下降3.2%,降幅高于下降2.1%的预期

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指出,美国房价要等到今年底或明年初才可能止跌

2008年9月 10日


雷曼兄弟预估第三季每股亏损5.92美元,并且宣布剥离250-300亿美元的商业地产投资组合、出售投资管理部门资产。

美国9月5日当周30年期固定抵押贷款利率降至5月底来最低6.06%,带动MBA抵押贷款申请活动指数增至近2个月高点496.2。

2008年9月11日


英国央行行长金恩表示,央行不可能为银行提供长期融资

瑞银、高盛和花旗等投行纷纷调低雷曼兄弟目标股价

2008年9月12日


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正协助陷入运营危机的雷曼兄弟寻找买家

2008年9月14日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2008年9月15日


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

美国银行和美林达成收购后者的要约

美国国际集团和华盛顿互助银行面临倒闭风险

美联储扩大信贷计划适用的抵押品范围

美联储牵头,十大银行各出资70亿美元,成立一只价值700亿美元的平准基金。

在雷曼申请破产之后,日本央行、瑞士央行和英国央行表示,正密切关注市场发展;澳洲联储向金融体系提供比央行估计所需更多的资金;;欧洲央行称,将致力于维持欧元市场的有序运作。

2008年9月16日


英国央行宣布将通过额外微调操作,向市场注资200亿英镑

欧洲央行9月16日向货币市场注资700亿欧元

日本央行9月16日分两次一共向市场注资2.5万亿日元

美联储9月15日通过隔夜回购操作向市场注入总计700亿美元的资金

美联储维持利率在2.0%

美国9月NAHB房价指数7个月来首次上升,至18

2008年9月17日


美联储为美国国际集团提供不超过850亿美元的担保贷款,并获得后者79.9%的股权

巴克莱同意收购雷曼旗下北美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业务部门以及交易部门资产并将承担负债。

英国央行宣布延长特别流动性计划的期限至09年1月30日

美国财政部表示,可能会以特殊项目的方式开始拍卖国库券,帮助美联储管理其资产负债表。

日本央行向货币市场注资2万亿日元

美国8月新屋开工连续第二个月下降,年率至17年最低水平95.4万户

由于利率下降,房屋贷款再融资需求急速增加,美国9月12日当周MBA抵押贷款申请创下661.7的4个月最高水平。

2008年9月18日


美联储与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士央行和欧洲央行以及英国央行通过1800亿美元外汇互换安排计划,美联储同时为金融市场注资1050亿美元。

英国劳埃德银行和哈利法克斯银行达成并购交易,前者同意出资122亿英镑收购后者

2008年9月19日


美国财政部为货币基金提供4000亿美元的担保

美联储将以最优惠利率向美国储蓄机构和银行控股公司提供无追索权贷款;从初级市场交易商手中购入由抵押贷款机构发行的贴现票据。

2008年9月 21日


美国财长保尔森向国会提交了总额7000亿美元的救助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允许财政部无限制地购买金融企业的抵押贷款证券。

2008年9月22日


美联储批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改变投行的性质,转为传统的商业银行,以度过资本金不足的危机。

英国9月Rightmove房价月降1%,年降3.3%。

2008年9月23日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央行正密切注意美国金融危机,并将继续通过货币政策和向银行提供再融资来确保短期利率尽可能地接近政策利率水平。

英国8月BBA抵押贷款许可件数降至2.1086万件的历史最低水平,降幅高达64%

纽约联储表示,已经回购了20亿美元联邦机构贴现票据,这些票据到期日为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

2008年9月24日


巴菲特向高盛注资50亿美元

日本野村控股同意收购雷曼兄弟的欧洲业务

美联储和澳洲联储、丹麦央行、挪威央行、瑞典央行宣布建立临时互惠货币掉期机制

美国8月NAR成屋销售月率下降2.2%,且房价中值年率降幅创下9.5%的历史新高

2008年9月25日


美国8月份新屋销售月率下降11.5%,跌至1991年1月份以来最低水平。

PIMCO首席投资官格罗表示,美银行系统还需5000亿美元才能真正度过难关。

美国国会就金融市场援助计划达成基本协议 ,首期2,500亿美元可立即到位。

2008年9月26日


摩根大通宣布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的存款、资产和部分债务

以坎德为首的美国共和党众议员提出新的救市方案,要求以房贷保险为资金来源。

2008年9月28日


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政府将联手向富通集团投资112亿欧元

2008年9月29日


英国政府宣布,抵押贷款机构Bradford & Bingley的分支机构网络和存款业务将出售给西班牙国家银行,剩余部分将被国有化。

2008年9月30日


爱尔兰政府表示,将在未来两年时间内为国内所有银行储蓄、资产担保债券、高级债务以及定期优先支付的无担保债务提供担保,以维护金融稳定。

2008年10月2日


瑞银声称已削减抵押证券头寸,预计第三季度仍将盈利

2008年10月3日


富国银行宣布,将采取换股形式以150亿美元并购美联银行

美国众议院通过改版后的救市方案

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救市法案

2008年10月4日


德国最大贷款商地产融资抵押银行许珀银行宣布,由于商业银行停止提供援助,因此受到德国政府支持的350亿欧元(约合490亿美元)救援计划已经失败。

2008年10月5日


德国宣布担保本国所有私人存款

2008年10月6日


美国银行三季度盈利下降68%,至118亿美元。该行准备削减红利并出售股票,以充实资本基础。

美联储拟提高对商业银行贷款至9000亿美元,同时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

德国政府与金融界同意为许珀银行提供500亿欧元救援资金

金融市场恐慌气氛蔓延,全球股市暴跌,其中俄罗斯股市暴跌16.7%,两次宣布停止交易。

2008年10月7日


冰岛金融服务监管局宣布接管该国市值排名第二的银行Landsbanki,并禁止对该国主要银行股票的卖空交易。同时,冰岛央行宣布将推行钉住一篮子货币汇制。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在通胀压力缓解的情况下可能降息。当天美联储宣布将建立特别载体购买3个月期商业票据。

英国传出顶级银行寻求政府注资的消息,国内银行业可能遭遇“部分国有化”的命运。

澳洲联储意外降息100个基点,到6.0%

2008年10月8日


为了遏制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美联储联合其它五大央行降息,中国也罕见地加入这场联动中。

美国8月NAR 8月成屋签约销售指数意外跃升7.4%

英国推出金融机构救援计划,其中包括财政部的500亿英镑用以购买银行的优先股、央行扩大特别流动性计划金额到2000亿英镑。

2008年10月9日


全球六大央行联袂降息未能缓解市场忧虑情绪,道指失守9000点大关。

拆借利率飙升,美联储贴现窗口贷款几乎翻倍,达到981亿美元。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西班牙、意大利和冰岛政府均出台救市措施

2008年10月10日


美联储推动成立一个面向CDS的中央清算机构

2008年10月11日


七国集团承诺尽一切可能遏制危机,但并未披露具体的计划。

二十国集团和二十四国集团都声称,需要采取更多、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来解决危机。

2008年10月12日


欧元区十五国峰会之后,承诺担保银行间拆借,并授权成员国政府在必要时买入金融机构股权。

花旗集团退出竞购,美联储批准富国银行收购美联银行。

2008年10月13日


英国和欧元区六国联手注资2.3万亿美元,保护银行业。至此,欧洲国家结束了各自为政的局面。此次救援规模也超过了美国7000亿美元的金额。

经过谈判后,摩根士丹利终于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达成了总金额90亿美元的协议。

受欧美各国纷纷伸出援手,遏制全球金融危机的激励,道指创下历史上最大单日点数涨幅。

2008年10月14日


美国宣布“三部曲”救援方案:以2500亿美元购买银行高级优先股和无投票权股票;为银行间拆借提供担保;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银行和储蓄机构新发行的所有无担保高级债券、无息帐户的存款提供担保。

日本央行宣布维持利率,并为贷款商提供无限美元资金,同时扩大日本国债回购操作可接受的抵押品范围。

英国财政部表示,将发行300亿英镑的英国长期国债和70亿英镑的短期国债,以便为政府的银行救助方案融资。

2008年 10月15日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信贷危机是美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将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恢复金融市场的稳定状态。

纽约联储发言人指出,美联储考虑将市政债券纳入商业票据支持的范围内。

欧洲各国央行“无限额”注资计划迈出了第一步:欧洲三央行联手向金融机构注资2540亿美元。

2008年10月16日


因为减记了95亿美元问题资产,美林三季度净亏损51.5亿美元

英国央行宣布,将于10月20日推出全新的常设隔夜借贷工具和一项新的贴现窗口工具,后者用以替代特别流动性计划。

瑞士政府宣布,将以强制性可转换债形式向瑞银集团注资60亿瑞郎。

欧盟结束了为期两天的峰会,并同意27个成员国均参与由英国和欧元区国家上周日拟定的银行业支持计划。

2008年10月17日


美国9月新屋开工数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创81.7万户的17年来最低水平。

纽约联储第三次与业内人士召开会议,推动成立信贷违约掉期的中央结算机构。

2008年10月18日


美国总统布什表示,计划在近期召开系列金融峰会,讨论金融危机问题。

2008年10月19日


韩国宣布为1000亿美元贷款商的外币债务提供担保,并向银行提供300亿美元资金。

荷兰国际集团同意接受注资100亿欧元(合135亿美元),并取消管理层奖金和年底分红。

2008年10月20日


英国10月Rightmove平均房屋要价指数年降4.9%,为记录最大降幅。

瑞典公布金融稳定方案,政府将为金融机构中期负债提供最高达1.5万亿的瑞典克朗(约合2,050亿美元)的担保,同时将设立150亿瑞典克朗的稳定基金,所有信贷机构也必须向该基金缴纳一定的资金。

美国财长保尔森披露了金融机构救援方案的申请细节,并警告获得注资的银行,不要“捂着”资金不放。

法国向国内六大银行注资105亿欧元

受信贷市场信心略微改善的提振,全球银行间主要借贷利率全面回落。

越南和印度央行均宣布降息

2008年10月21日


美联储宣布成立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Money Market Investor Funding Facility,MMIFF),改善货币市场投资者的流动性状况。计划要求私人部门设立特殊目标载体(SPV),以购买合格货币市场资产。

为促进楼市,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计划要求联邦住房金融局,上调两房对单户型房屋抵押贷款的购买或者担保金额,至62.55万美元。

随着房市加剧下滑,英国9月房产成交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53%。

2008年10月22日


日本央行以2.11%的固定利率向市场供应501.68亿1个月期美元

美联储上调银行超额准备金利率,将从10月23日开始,以低于最低目标利率0.35个百分点的利率水平,向银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时限为一至两周。此举旨在为银行系统持续注入流动性,同时不影响联储货币政策。

由于金融危机打击消费者信心,美国10月17日当周MBA抵押贷款申请活动指数下降16.6%,至408.1。

法国启动价值220亿欧元的中小企业融资计划。

美联银行三季度巨亏239亿美元,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季度亏损额最大的银行。

2008年10月23日


加拿大财长费海提透露,政府将实施贷款人保障机制,帮助贷款商获得长期融资,以促进借贷。计划将从11月初开始实施,持续6个月时间。

瑞士信贷第三季度亏损13亿瑞郎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贝尔要求政府通过一项价值400亿美元的计划,该计划旨在防止房屋止赎。

美联储理事杜克表示,7月份立法的“业主希望”计划,正迈入“可操作阶段”。

2008年10月24日


亚洲股市集体暴跌,其中日本股市跌幅达到9%。同时,澳洲股市也大幅下挫。

美国9月成屋销售月率增长5.5%,月销量创逾1年最高水平。

2008年10月27日


美国财政部计划从本周开始向9家达成协议的银行注入1,250亿美元的资金

美国9月新屋销售月率增长2.7%,预期下降1.1%

美联储开始向企业提供贷款,提出申请的包括摩根士丹利、通用电气等。

2008年10月28日


美国财政部与私人银行代表会晤,商讨将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覆盖非上市银行的事宜。

受次贷危机所累,瑞信计划裁减投资银行等部门500个就业岗位。

为了提升冰岛克朗的吸引力,冰岛央行宣布升息到18%。此举大大出乎市场意料。

英国央行预估,各国银行业资产亏损达到2.8万亿美元。

2008年10月29日


美联储与巴西、墨西哥、韩国和新加坡四国央行达成临时性货币互换协议

美国财政部披露了总额1250亿美元、面向九家银行的注资计划细节。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不景气,美联储宣布降息50个基点。另外,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前景的看法也相当悲观。

德国抵押贷款商Hypo Real Estate透露,将在11月中旬前获得500亿欧元救助款。这使其成为该国第一家向政府申请银行业救助资金的商业银行。

2008年10月30日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警告,全球信贷危机将给日本造成破坏性影响。当天,他还公布了一项总额五千亿日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受消费支出低迷拖累,美国三季度GDP负增长0.3%,为七年来最糟糕的表现。

英国10月房价连续第十二个月下降,降幅创下14.6%的历史新高。

2008年10月31日


瑞银预测,受市场动荡影响,高盛三季度财报可能显示上市以来首个亏损。

由于投资者担心经济衰退,美国标普 500指数和道指10月份分别下挫了17%和14%。两大股指当月跌幅分别为1987年10月和1998年8月以来最大月度跌幅。

英国第二大银行巴克莱计划向主权财富基金筹集73亿英镑,并以出售强制性可转换债券的形式,向其他投资者筹资15亿英镑。

2008年11月2日


英国首相布朗呼吁海湾国家向IMF注资,帮助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国家。

2008年11月3日


美联储调查显示,过去三个月,银行业收紧了贷款标准。

英国财政大臣达林透露,英国计划成立一家控股公司,管理银行援助资金。

欧盟财长会议否决了统一行动的可能性,并且支持各国协同行动。

欧盟委员会大幅下修欧元区明年经济增长预期值,并认为英国和日本经济将陷入衰退。

为了给前期通过的金融机构援助计划融资,美国财政部今年四季度可能借款5500亿美元。该数字达到了历史高点。

2008年11月4日


欧洲央行将与瑞士央行进行四次、84天期的瑞郎互换招标,每次均为50亿欧元。

意大利政府可能向银行业注资300亿欧元,以提供其资本充足率并刺激放贷。但是,政府不会直接对银行业投资。

救援计划初现成效,美国财政部计划动用更多的资金,援助非银行金融机构。

澳洲联储意外降息75个基点,基准利率调低至5.25%。

2008年11月5日


美国ADP就业人数报告和挑战者裁员人数报告表现均不佳,市场再次担心美国黯淡的经济前景。

德国内阁批准了总额5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美联储再次宣布,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2008年11月6日


美联储通过商业票据融资窗口向企业再贷款1000亿美元

欧洲三大央行降息,其中英国央行降息幅度最大,达到150个基点。另外,欧洲央行和瑞士央行均调低基准利率50个基点。

由于信贷危机和低迷的经济前景继续侵蚀房地产市场,英国哈利法克斯银行10月房价创下13.7%的25年来最大年率跌幅。

2008年11月7日


美国10月非农就业大幅减少24万人,创下2001年以来之最。同时,10月失业率创下14年新高,升至6.5%。该劳动力市场数据表明,美国经济陷入了深度衰退。

美国房屋市场仍未摆脱信贷危机的影响,9月NAR成屋签约销售月率下降4.6%。该数字远高于下降3.7%的预期值。

2008年11月9日


中国披露了一项5860亿美元的支出刺激计划,重点在扩大内需。

二十国集团宣布准备紧急行动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呼吁各国降息和增加支出。

2008年11月10日


高盛表示,全球因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将达1.4万亿美元。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欧盟向汽车制造商提供贷款。

继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之后,美国运通也转型成为银行控股公司。

2008年11月11日


花旗集团宣布放宽房贷偿还条款,帮助抑制止赎情况恶化。

两房和美国政府出台一项新的计划,对拖欠还款时间在90天或以上的房贷借款者,实施调整,助其还款。

中国经济刺激方案的影响消退,全球股市再次下挫。

英国首相布朗呼吁全球性减税、各国实行同步财政和货币政策,从而达到拯救世界经济的目的。

2008年11月12日


美国需要救助的企业越来越多,政府救援资金告急。财长保尔森宣称,将改变7000亿美元资金的使用方式,将重点转向资本重组和消费信贷领域。

加拿大财长宣布,本财年向金融机构额外购买最高500亿加元担保抵押贷款资产。

英国央行声称,英国经济面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2008年 11月13日


德国经济五年来首次步入衰退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政府愿意在必要的时候买进银行股份。

美国10月预算赤字达到2371.8亿美元,创下单月记录新高。

投资大鳄索罗斯认为,美国经济衰退不可避免。

美股剧烈震荡,道指波幅达到900点。

2008年11月14日


欧元区经济陷入技术衰退

家得宝、本田等企业希望美联储扩大商业票据购买范围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准备在必要的时候进一步行动稳定金融市场。

2008年11月16日


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达成金融改革原则性意见,但并未出台具体的经济刺激方案。

2008年11月17日


英国Rightmove 11月房价继续下跌,7.1%的年率跌幅创下纪录最高。

美国费城联储调查显示,美国经济去年春季就已经衰退,今年四季度将萎缩2.9%。

美国财政部上周五向国内21家金融机构提供了近340亿美元资金。至此,美国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总注资金额达到1585.6亿美元。

美国政府同意救助汽车业,但不同意动用7000亿美元。

花旗宣布全球裁员五万多人。

2008年11月18日


美国11月NAHB房价指数跌至9,再创历史新低。

美国汽车三巨头寻求政府支持,但是财长保尔森反对从7000亿美元救援金额中拨款,白宫也认为金额不应超过250亿美元。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美国信贷市场有所改善,但依然紧缩,需要政府注入更多的资金。

英美两国通胀压力双双缓解。英国10月CPI月率下降0.2%,美国10月PPI月率下降2.8%,降幅均超过预期。

2008年11月19日


英美、中国等国家通胀率纷纷大幅下降,通缩威胁开始席卷全球,道指跌破8000点。

英国央行会议记录显示,面对银行业危机蔓延以及经济形势恶化,一度考虑降息200个基点。

美联储会议纪要透露,准备继续减息。同时,美联储还调低了明年经济增长预期值。

爱尔兰可能推出数十亿欧元的银行业援助计划,包括直接注资、重组资本等潜在措施。

2008年11月20日


瑞士央行意外宣布降息100个基点,行长罗斯指出,还有降息空间。

美国11月费城联储制造业指数降至-39.3的近20年新低水平。

国际油价盘中创下2005年5月23日以来新低48.50美元,高盛再次调低明年纽交所油价预期值到80美元。

美联储计划继续支持货币市场基金

美联储公布报告称,乐观预计英国房价将继续至少下跌30%。

“两房”表示,从今年11月26日到明年1月9日之间,暂时停止部分抵押房屋拍卖程序。

2008年11月21日


为了应对股价暴跌,花旗计划拍卖部分业务,甚至可能整体出售。

投资大师巴菲特认为,解决当前经济危机并没有灵丹妙药。

2008年11月22日


APEC领导人呼吁改革全球贷款机构,阻止经济衰退进一步恶化。

IMF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当前金融危机至少还将持续一年时间,经济恢复正常成长要到2010年。

2008年11月23日


花旗集团和美国政府即将达成一项协议,成立一家新的机构,用意吸纳该金融巨头的部分风险资产。

2008年11月24日


美国政府同意从7000亿美元中为花旗集团拨款200亿美元的救援资金,同时为该金融巨头3060亿美元贷款和有价证券提供担保。

匈牙利和马来西亚央行分别宣布降息50个基点和25个基点。

美国10月份成屋销售月率下降3.1%,折合成年率为498万户,房价中值为18.33万美元。10月房屋销售年率下降11.3%,这是历史最大年率降幅。

美国拯救花旗集团,刺激美国股市和欧洲股市大涨,黄金和原油价格也大幅上扬。

2008年11月25日


美联储计划以8,000美元帮助房主、消费者和小型企业渡过金融危机。在这项计划中,美联储将购买由“两房”和吉利美(Ginnie Mae)发行的至多5,0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另外提供2,000亿美元贷款用于消费者信贷工具,同时将招标购买至多1,000亿美元政府资助企业的债券。

美国10大城市9月S&P/CS房价指数月率下降1.9%,连续第12个月创出月度纪录跌幅。

2008年11月26日


中国央行宣布,从11月27日开始,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这样的幅度大大超过市场先前的预期值。

美国10月份新屋销售年化月率下降5.3%,创下17年新低,预期下降3.0%。

美国10月耐用品订单减少6.2%,为2006年10月以来最大降幅。

2008年11月27日


英国11月Nationwide房价指数月率下降0.4%,前值为下降1.4%。

韩国央行宣布,在美联储提供的300亿美元信贷额度中,为该国国内银行注资40亿美元。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不会降低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规模。

2008年11月28日


评级机构惠誉指出,美国房屋市场危机开始从居民住房蔓延到商业不动产。

苏格兰皇家银行为增资公开配股150亿英镑,但投资者兴趣索然。英国政府无奈宣布接管该银行,所占股份额增至57.9%。加上之前承诺购买的优先股,英国政府对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总投资额将达到310亿英镑。

2008年11月30日


花旗集团可能出售日本子公司,以筹集400亿日元左右的资金。

2008年12月01日


英国11月Hometrack房价指数月率下滑1.1%,年率降幅创下降8.1%的历史之最。

欧美、中国等制造业均衰退,同时美国NBER报告,美国去年12月就已经迈入了经济衰退。

苏格兰皇家银行在被政府接收之后表示,将为抵押贷款人提供至少半年的还款宽限期。

美国财长保尔森透露,政府正在研究如何使用问题资产援助计划的资金。

2008年12月02日


日本央行决定放宽公司债作为抵押品的相关接受标准,以帮助国内企业应对严峻的融资环境。

美联储宣布,将延长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窗口以及定期证券借贷工具,这三项用以增强市场流动性措施的有效期。

市场传言,美国财长保尔森已经为银行业争取到另一笔1500亿美元的救助资金。

2008年12月03日


美国上周季调后抵押贷款申请活动指数大涨112.1%至857.7,为截至3月21日当周以来的最高水平,当时该指数触及965.9。

欧盟批准法国巴黎银行收购富通集团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的资产。

美联储公布褐皮书显示,整体经济进一步走软,众行业表现惨淡。

新西兰联储大幅降息150个基点,至5.0%。该联储主席伯拉德称,降息活动可能会持续至明年中。

2008年12月04日


欧洲四大央行纷纷大举降息。瑞典央行史无前例的大幅降息175个基点至2.00%;英国央行将其基准利率削减了1个百分点;欧洲央行将其基准贷款利率从3.25%降至2.5%;丹麦央行的降息幅度则和欧洲央行一致。

欧元区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季率收缩0.2%,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

纽约联储将于12月5日开始购买机构债券。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敦促采取更多措施,阻止房屋进入拍卖程序。

2008年12月05日


美国11月非农就业人数减少53.3万,同时,失业率升至6.7%的15年最高水平。美国衰退程度进一步加深,可能超过了1981年到1982年之间的衰退。美国总统布什也首次承认,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

美国10月消费信贷意外减少35.4亿美元,年率下降了1.5%。

美国房贷银行家协会透露,三季度住宅抵押贷款拖欠率达到6.99%。

花旗集团因次贷危机遭受巨额亏损,决定出售部分资产。12月5日,该集团与法国银行Credit-Mutuel-CIC达成协议,向其出售在德国的分支机构。

2008年12月08日


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预计,全球房价在未来2年可能下跌15%左右,并在09年触及长期趋势水平,然后在2010年进一步下跌。

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弗兰克称,政府将延长对汽车生产商贷款的期限。

2008年12月09日


加拿大央行宣布降息75个基点,到1.5%。降幅超过了市场此前的预测。央行同时表示,加拿大经济陷入衰退。

美国10月NAR成屋签约销售指数月率下降0.7%,降幅远小于下降3.5%的预期。

上周,美国财政部在TARP计划指导下,又向35家银行注资40亿美元。迄今,累计注资金额达到1653亿美元。

2008年12月10日


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可能正在考虑,扩大政府担保范围,涵盖商业贷款。此举旨在促进银行借贷。

美国TARP监管组织要求金融机构说明,获得的公众资金是如何使用的。

美国12月5日当周,MBA房屋抵押贷款活动再度下滑,幅度为0.9%。

日本央行行长白川发明对日元升值发出警告,声称正密切关注汇率波动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2008年12月11日


房地产数据公司RealtyTrac公布的月度报告显示,美国11月房屋止赎个案数量较上月下滑7%,但较上年同期却跳升28%。

美国第三季度家庭净资产下降4.7%,借贷则首次减少。

美国汽车业救援方案最终流产,投资者信心遭到重挫。

2008年12月12日


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澳大利亚拨款47亿澳元,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表示,此举将为2009-2010年的GDP增长率贡献0.25%到0.5%。

日本与韩国达成170亿美元的外汇互换协议。同时,中国与韩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框架协议,该双向货币互换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实施有效期为三年。